聖枝主日:悲傷與喜樂
瑪竇福音 廿一 1~21
薛恩博樞機 著 丁穎達教授 譯
默想:
每年聖枝主日,大批群眾舉著楊柳和棕櫚枝遊行的傳統,可以一直追溯到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
那一天;幾天以後,大批群眾又會因祂聚在一起,這次,不再狂熱地呼喚「賀三納」,而是煽
動地高喊「釘死祂」!
那驚心動魄的一週大約發生在主曆三十年,從此之後,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不斷地慶祝和紀念這
一週。「聖週」,在德文中的原意來自古高地德語,有「哀嘆」、「憂傷」、「悲痛」的意思。
耶穌被捕之前盡是煩惱和憂慮,接著是審判,最後是殘酷的十字架極刑;聖枝主日嶄露的似錦
前程,短短幾天後,好像即刻以悲劇收場。
其實不然,事情並沒有在絕望中結束,一切將在復活日的清晨見分曉。
讓我們回想一下當年的場景:耶穌上耶路撒冷去,準備過逾越節;那幾天,成千上萬的朝聖者
都在趕路,要到人山人海的耶路撒冷慶祝猶太人的逾越節慶。
那年的氣氛頗為緊張,羅馬佔領軍全面戒備;原因是,在猶太人的信仰裡,逾越節是期待偉大
的解放者 ── 默西亞的日子。
很多人都在自問:這納匝肋人耶穌會不會就是我們等待了那麼久的默西亞呢?
當耶穌快要走到聖城耶路撒冷時,祂更讓那私底下的猜測呼之欲出;祂坐上了一頭母驢,騎著
牠進耶京。耶穌非常有意識地這樣做,因為,古時的先知曾經預言過:默西亞君王來的時候,
不會手握權威、身披華麗、騎著雄駒,祂會謙卑地跨上庶民騎的驢子。
耶穌正是要藉此表明自己就是默西亞、那期待已久的君王。人們歡呼,稱祂是「達味之子」,
希望這偉大君王的後裔能恢復昔日的榮耀。
他們高喊「賀三納」,就是「求禰救助」的意思 ── 願 上主扶助這新君王。
結果,事與願違,幾天後,在苦難日,耶穌被高懸在十字架上;比拉多還嘲弄性地再寫上
「猶太人的君王」。看不出任何跡象, 天主會派誰來救援祂揀選的那一位;當耶穌的屍體被
放進墳墓時,一切更顯得灰飛煙滅。然而,這不是終結;接著是復活日的早晨,墳墓空了,
主復活了,阿肋路亞!
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在今後的幾天內將陪同基督走這極不平凡的路程,這就是「聖週」,基督徒
所有慶節中的最高潮。只要全心、全意地參與彌撒、慶祝這幾天,我們就能明瞭其中的真諦。
有誰沒有經歷過生命的高潮與低潮以及十字架和種種的痛苦呢?我們都免不了要一死,但是,
我們也要經歷復活,墳墓絕不是終點。聖週就是要告訴我們這一點,因為,它是千真萬確的。
—————————
譯註:德文「聖週」是Karwoche,字首Kar-出自古高地德語kara,與英文字care同源。
反省與實踐:
耶穌進耶路撒冷,群眾前呼後擁,狂熱地呼喚「賀三納」;看!耶穌,這個人,為我,祂是誰?
本主日福音,宣讀耶穌基督受難史,經文中除了有耶穌基督外,還有其他,如司祭長和長老、
比拉多、猶達斯、伯多祿及其他門徒、巴辣巴、基勒乃人西滿、群眾、百夫長與士兵、富翁、
婦女們等人物;請再次默念這段經文,回顧這些人的作為,並想一想:
(1)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曾經有過與他們相似的行為?
(2)我們是否把握住為耶穌基督背十字架的機會?
(3)我們甘心情願背自己的十字架嗎?
信友禱文:
請為準備在復活夜領洗的候洗者祈禱
求主賞賜他們慷慨、奉獻的精神,使他們效法受苦僕人的榜樣,空虛自己,放下一切的驕傲
和虛偽,即便身處艱難亦不改心志,如同耶穌,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與祂同死同生。
請為患病與身負重擔的人們祈禱
祈求全能的 天主大發慈悲,安慰他們的心靈,堅強他們的信德,讓他們在困難中仍能感受
到十字架上耶穌基督的愛,勇於為基督背起十字架,承受生活上的各種磨難。
請為我們軟弱的心祈禱
祈求 天主垂憐我們,寬恕我們的罪,淨化我們的心思念慮,能夠時時保持警醒,並藉著仰
望十字架上的基督得到所需的力量,在一切事上效法基督,學習服事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