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生(St. Anselm of Canterbury) 4月21日
主教、聖師(1033-1109)
一 0 三三年,聖安生出生在義大利;十五歲時,他曾渴望入隱修院;然而
,隨年齡增長,漸為世俗所誘,成為隱修士的念頭逐漸褪去。
母親過世後,傷心的父親性情大變;於是,他離開父親,繼續學業。
可是,這期間,他結交了損友,生活墮落;直到二十七歲,在法國諾曼第
( Normandie )本篤會院唸書時,年少時的召叫才又再度浮上心頭,遂進
入隱修院修道。
安生在修院擔任副院長十五年後,於一 0 七八年升任院長。由於,院長需
巡視各地會院,安生經常前往英國。
當時,任職英國坎特伯里的前任院長逝世,英王霸佔主教府財產,禁止教
會選任新主教。隨後,英王身患重病,害怕此乃天譴,氣焰稍減。
此時,安生被擁立為主教;雖然,他一再以年紀漸長,體力不繼為由力拒
;然而,眾望所歸,他遂勉為其難接受。
英王恢復健康後,故態復萌,向主教索取巨款。安生雖面臨英王蠻橫統治
的諸般壓力,卻極力堅守教會獨立運作的立場,不受世俗政治力量的控制。
安生前往羅馬,向教宗奏明英王的不法情事;隨後,由於英王橫加阻撓,
他暫滯羅馬。
教宗對安生特加慰勉,並寫信勸誡英王,尊重主教的職位與權力。
英王繼任者亨利即位後,安生返回英國;當時,某一教區主教出缺,新國
王亨利認為自己有權任命繼任者;安生卻堅決反對,堅持主教須按教律選
任;雙方衝突日升。
安生再赴羅馬奏明;羅馬支持安生的立場。
亨利大怒,禁止安生回主教府,並宣布將主教府一切收益充公。
安生決定給予英王懲處,加以絕罰。
亨利自知理虧,立即表示讓步,放棄推選主教。
安生於一一 0 六年結束第二次被放逐,重回英格蘭,與英王的關係逐漸修
和。
由歷史角度而言,安生在神學上的成就多過聖職上的貢獻,身後並被封為
「聖師」。安生早在擔任隱修院院長時即已開始鑽研神學,他認為,
天主是理智的創造者,信仰並不違背真理,人可用理智瞭解信仰。
他的名言是:「我知,故我信」及「信仰尋求理解」,為士林(經院)神
哲學派開創新路線,不再以傳統權威,而以理性為出發點。
他首先指出 天主的存在,發揮「存有論證」,著有《論證》(Proslogion)
一書,並提出,神學的目的是為信者提供理解的過程,而非說服懷疑者。
安生在《 天主為何成為人》(Cur dues homo)一書中舉出補贖理論,解
說 天主降生成人的意義,解釋救主基督為何是二性一位。
亞當犯了罪,是個得罪 天主的人;他的反抗表示缺乏,然而,他的不足
之處,唯有 天主可以補足。為此,我們的救贖者須結合
天主性和人性,由祂的 天主性補足我們人性上的缺乏。
安生的神學觀影響後代數個世紀,其中之一,即令人感到
天主為一冷面審判官;使人認為耶穌並非死於罪惡,亦非出於愛世人,而
是為了使罪人敬畏 天主。
現今,許多人認為,這種 天主觀過於冷酷,無法感受 上主的仁慈。
可是,安生試著以理智瞭解 天主的救恩奧蹟,他所用的語彙乃出自當時
的社會及政治理念,亦即使用了當代封建制度下的修辭,有其歷史背景。
他強調,理智至上的神學觀反為現代人提供領悟福音的一條近路。
聖安生個性溫和,誠懇、親切,愛護窮人;他於坎特伯里治理教務多年後
,積勞成疾,於一一 0 九年歸返天鄉。
一七二 0 年,教宗克勉十一世( Clement XI )冊封他為教會聖師。
( 摘自 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