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教宗公開接見朝聖信友。
『教會不是一座堡壘,是能夠拓展其空間的帳幕,
讓衆人都能進入(參閲:依五四 2);十月二十三
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周三公開接見活動,
教宗方濟各繼續省思《宗徒大事錄》的章節和
天主聖言在現世傳播的旅程。
教宗指出,這段旅程以初期基督徒遭受迫害為起點
;但是,迫害非但沒有令福傳停頓,反而成了拓展
園地和播撒聖言種子的機遇。
教宗解釋說,他們必須逃避;但是,基督徒沒有恐
懼,他們隨身帶著聖言,將聖言傳到各處。
教會的本質在《宗徒大事錄》的敘述中呈現出來,
『教會要走出去』,否則,就不是教會;她要麽在
行走、總是在拓展,讓別人進入,要麽就不會成為
教會。
在基督信仰生活中,關閉的門從來就不是好標記;
因此,最好避免由此引起的冷漠和拒絕。
教宗提到,他在羅馬或他過去的教區看到有些聖堂
緊閉大門,這是不好的標記;聖堂應當總是敞開大
門,因為這是一個聖堂的象徵:常該對外開放。
教會蒙召成為門庭大開的 天父之家……如果有人
因聖神的感動,便可進堂尋找 天主,不會嚐到閉
門羹(《福音的喜樂》勸諭46號)。
保祿和巴爾納伯在聖神的激勵下從傳教動力的中心
地安提約基雅出發,到不同的地區宣講基督,首次
將聖言傳入外邦人的環境;然而,這個重大的創舉
卻激起十分熱烈的爭論,以致有些猶太人堅稱必須
行割損才能得救。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保祿和巴爾納伯前去耶路撒冷
,徵詢宗徒和長老的意見;這是教會歷史上的首次
公議會,所面對的是一個非常微妙的神學、靈修和
教規問題,即信奉基督與遵守梅瑟法律之間的關係
(參閲:宗十四27至十五 6)。
教宗指出:在這次會議中,初期教會的『柱石』伯
多祿和雅各伯的發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邀請
衆人不要強迫外邦人接受割損,卻只要求他們戒避
偶像及其所有的表達方式。
衆人由這次討論達致共識,這項決定以寫給安提約
基雅的信函獲得批准(宗十五 7~21)。
講述了耶路撒冷宗徒會議之後,教宗重申教會眾議
精神的本質;他說:『耶路撒冷會議在面對分歧和
尋求在愛德中持守真理的方法上,給我們指明一條
重要的途徑,它提醒我們,教會解決衝突的方法應
以留意和耐心聆聽的對話為基礎,在聖神的光照下
進行分辨。
事實上,聖神幫助我們克勝封閉和張力,在我們的
心中施展作為,讓我們抵達真理和美善,達至合一
』。
最後,教宗表示:這段章節有助於我們領會眾議精
神的含義;宗徒們的信函很有趣味,他們這樣寫道
:『聖神和我們決定』(宗十五28)。
聖神的臨在正是眾議精神的所在,否則就不能稱為
眾議精神,卻是會客室、議會的辯論或其它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