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天主和基督要懷有強烈的愛
耶穌復活期第三主日
宗五 27~32,40~41;默五 11~14;若二十一 1~19
耶穌復活期第三主日,禮儀為我們提供了一篇極美麗的
福音:若望福音最後一章,敘述耶穌在加里肋亞湖岸的
顯現。
這段福音包含三段場景 : 與耶穌的相遇和捕魚奇蹟;與
復活主共進早餐;耶穌和西滿伯多祿的對話。
宗徒大事錄和我們談了伯多祿和其他門徒們遭受迫害的
片斷。
第二篇讀經取自默示錄,為耶穌、被宰殺的羔羊歡呼,
指出了對祂和對至高主宰的朝拜。
在福音的段落中,有許多特別發人深省的地方;首先,
我們看到宗徒們又重操舊業;耶穌以極恰當的方式顯現
給他們,祂沒有揭示自己復活的全部光榮,卻是以非常
自然的方式進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天快亮時,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們卻沒有認出祂。
他們看到的是一位陌生人,這陌生人問他們:「孩子們
,你們有些魚吃嗎?」
他們回答說 : 沒有。
於是,這位陌生人以權威性的口氣建議他們:「向船右
邊撒網,就會捕到」。
他們便照吩咐做了;因為魚太多,竟不能拉上網來。
復活後的耶穌就這樣以祂的威能在宗徒們的生活中顯現
;耶穌所愛的那位門徒顯然瞭解到這人就是耶穌,便對
伯多祿說:「是主!」
性格易衝動的伯多祿一聽這話,立即縱身跳入海裏,想
儘快遊到主的跟前;其他的門徒坐著小船,拖著滿滿的
一網魚隨後而來。
這第一個場景頗有啟發性;因為它讓我們看到,復活的
耶穌以恰當的方式顯示祂的臨在,同時,祂的臨在使人
難忘。
在我們的生活中, 天主是這樣顯示自己的;如果,我
們沒有開放的心懷和眼目,我們就認不出祂。
但是,要是我們順從 天主給我們的提示,我們便能夠
感覺到,祂真的在我們的生命中存在、並且主動行動。
耶穌幫助我們得到光靠我們人的力量無法達到的成果,
在愛的方面尤其如此;復活主在我們心中激起愛德的動
力,這個動力使我們能夠一點一點地改變在我們周遭的
環境。
第二個場景是與復活主共進早餐。
此處的第一個重要情節是,門徒們看見放著一堆炭火,
上面放著魚和餅;復活的主耶穌為他們準備了早餐,這
預示著聖體聖事。
復活主為我們提供了早餐,這頓餐是在炭火上、在祂痛
苦的火上準備的;祂在祂苦難的火上為我們預備了聖體
聖事的餅,並為我們繼續不斷地提供這個食糧。
然後,耶穌又出乎意料地向祂的門徒們要一些他們剛打
得的魚來;這個情節也頗有意義: 天主願意祂和門徒
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祂不願意只是祂在給予,祂也
願意門徒們喜悅地、有尊嚴地參與這個早餐,並且貢獻
一份力量。
門徒們所拿來的,也是 天主的恩賜,只是他們進行了
合作。
事實上,借著他們的順從,他們出了力,打到魚;因此
,現在,他們所拿來的一部份也是他們的功勞。
此處,為我們舉行聖祭和為我們的生活又有了一個新的
教訓;復活的主慷慨萬分,祂為我們預備了天上的食糧
,這個食糧就是祂自己的身體。
但是,祂渴望這個關係是相互的,就是我們將我們生活
中的一些事情帶到聖體前,這些事情借著 天主的介入
、因著祂恩寵的能力變得豐富。
總之,我們順從、慷慨地接納了祂的恩寵,對這個富饒
也做出了貢獻。
舉行聖體聖事,若沒有我們的貢獻,便是不完全的;愛
,應該是彼此的、是在雙方向上體現出來的;不僅耶穌
走向我們,也需要我們走向耶穌。
該當在這兩個方向上行走,不僅在情感上,也要實際付
出,它是 天主的恩寵和我們順從及慷慨合作的果實。
早餐之後,耶穌向西滿伯多祿提出一個問題,這是一幅
感人的畫面;伯多祿三次背叛耶穌,耶穌沒有和他提起
這事,只是問他一個問題:「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
們更愛我嗎?」
在某個程度上,這個問題對伯多祿是個考驗。
在耶穌受難前,伯多祿自負比其他人更愛主;他對耶穌
說:「即便眾人都為祢的緣故跌倒,我絕不會跌倒」(
瑪二十六33;谷十四29);「我要為祢舍掉我的性命!
」(若十三37)
伯多祿曾是一位十分有把握、有自信的人;他三次背叛
耶穌,便是他自信的結果。
後來,他從親身參加耶穌的苦難、從他的背叛和懺悔中
得到轉變;現在,他不再以自負的口吻回答耶穌的問題
,他不說:「主,我比他們更愛祢」;他變得更謙遜,
因此說:「主,祢知道我愛祢」。
就這樣,他提出耶穌對他的瞭解,卻不是自己的把握,
他也不再和別人比較;他對耶穌說的是個卓越的回答。
於是,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羔羊」;耶穌把自己
的羊群託付給他。
由此,我們瞭解,主託付給伯多祿的責任是建基在伯多
祿對祂的愛之上的;要是缺少對主有強烈愛的關係,做
教會的牧人是不可能的。
耶穌再次提出這個問題,這一次,沒有暗示同別人的比
較:「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
伯多祿肯定了他的回答:「主,是的;祢知道我愛祢」。
耶穌又第三次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
因耶穌第三次問他「你愛我嗎?」伯多祿便憂愁起來,
遂回答說:「主啊!一切祢都知道,祢曉得我愛祢」。
伯多祿再次強調了耶穌對他的瞭解,卻不是自己的把握。
就這樣,伯多祿以三次謙遜、同時又是慷慨的回答彌補
了他的三次背叛;主賜予他彌補因過分自信而犯的過錯
的恩典。
耶穌第三次對他說的話卻也多了一些內容,不僅告訴他
:「你餵養我的羊群」,也預言了為他保留的命運、就
是致命:「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
,任意往來;但是,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
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去」。
福音的作者解釋說:「這話是指他將以怎樣的死去光榮
天主」;他的死一定會是很痛苦的,卻有非常積極的意
義:是光榮 天主的死,像耶穌那樣,以祂的死光榮
父,並且受到 父的光榮。
耶穌又對他說:「跟隨我吧!」
這句話,耶穌在受難之前沒有對伯多祿說過;那時,祂
只對他說:「我所去的地方,你如今不能跟我去;但是
,後來卻要跟我去」(若十三36)。
事實上,那時,伯多祿尚不可能跟隨祂;耶穌該當獨自
一人標出救贖的路,還不能夠有合作人。
在那個時刻,伯多祿只能接受恩寵,還不能夠對人類的
救贖做貢獻。
但是,在耶穌的苦難之後、在伯多祿歸依之後,一連串
的路為他打開了;耶穌對他說:「跟隨我吧!」
伯多祿有幸能跟隨耶穌,能夠按照 天主給的恩寵,以
慷慨的心懷向耶穌表示他的愛。
在第一篇讀經中,我們看到伯多祿怎樣以慷慨的心跟隨
耶穌;讀經中為我們敘述了宗徒們受迫害的情節,這些
宣講耶穌復活的宗徒們被抓住、被帶到公議會前,公議
會向他們重申了不可以耶穌的名字施教的禁令。
但是,伯多祿並不接納這項禁止,他聲明說:「聽
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我們祖先的 天主復活了你
們下毒手懸在木架上的耶穌……我們就是這些事的證人
,並且, 天主給那些服從祂的人所賞的聖神也為此事
做證」;伯多祿以巨大的勇氣反抗大司祭下達的禁令。
伯多祿和其他宗徒們這種勇敢舉動的後果便是受處罰、
受鞭打:「他們遂把宗徒們叫來,鞭打了以後,命他們
不可再因耶穌的名字講道,遂釋放了他們。
他們喜喜歡歡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這名
字受侮辱」。
這句話顯示了伯多祿和其他宗徒們愛耶穌的力量,在此
揭示了愛的真實性,也揭示了耶穌的奧蹟:這是死亡與
復活、痛苦與光榮的奧蹟。
伯多祿和宗徒們體驗到,能為愛耶穌受苦、能跟隨祂的
苦難的喜悅;因為,他們知道也會跟隨祂的光榮。
如此,我們看到,耶穌以何種程度值得我們去愛和為祂
獻身,直到致命;如果,這是 天主的計畫的話。
第二篇讀經默示錄的段落非常有啟發性;因為,宣佈了
被宰殺的羔羊就是將自己的血傾注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被宰殺和得到光榮的羔羊堪享全能、富裕、智慧、勇
毅、尊威、光榮和讚頌!』這些都是祂光榮的記號,一
個不少。
這段讀經又提到同時對 天主和羔羊的朝拜:「我又聽
見一切受造物,即天上、地上、地下和海中的萬物都說
:願讚頌、尊威、光榮和權力歸於坐在寶座上的那位(
即全能和慈悲的 天主)和羔羊,至於無窮之世!
那四個活物就答說:阿門。
長老們遂俯伏朝拜」。
在此打動我們的是,被宰殺的羔羊與 天主同受朝拜,
承認 天主和基督以同樣的方式享受永遠的光榮;因此
說,基督與 天主有著密切的關係。
我們看到了若望宗徒信德的偉大,這個信德以承認用同
樣方式朝拜 天主和基督來表達。
這也是我們的信德,我們知道被宰殺的羔羊堪受
天主的光榮,我們萬世萬代把祂和 天父一起來朝拜。
在今天的感恩祭典中,我們要讓這個信德進入我們腦海
和內心,好對 天主和基督懷有強烈的愛和朝拜的心,
接納復活基督的神性恩典。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 耶穌會樞機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