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座四旬期第八場避靜默想:
蕩子比喻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
二月二十二日上午,在聖座四旬期第八場避靜默想中,
托倫蒂諾(José Tolentino de Mendonça)神父闡述
了兄弟之間的嫉妒情懷和 天父的慈悲;教宗方濟各與
聖座各部會首長們在場聆聽。
神父援引《福音》中『蕩子的比喻』,説明在人的內心
旅程中將自我做為一切事物的原始和終結,這是一個極
大的危險。
在蕩子的比喻中,我們看到一個人類家庭的場面;我們
每個人都出自這個家庭。
家庭,是一面鏡子,從中映出一切人情世故;這個故事
將我們拉入其中,讓我們看到兄弟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我們意識到兒子面對父親的微妙含意,以及我們彼此
相連的細微、又脆弱的情感。
托倫蒂諾神父解釋道,這個比喻幫助我們反躬自問。
事實上,在我們內心不只存在美好、和諧及沒問題的事
,也存在感到窒息的情緒、許多需要釐清的事物、病態
以及需要連接的頭緒;我們既有痛苦的區域,也有需要
和解的範圍,還有需要讓 天主來治癒的記憶和停頓點。
我們的時代被離經叛道的渴求所佔據,促使我們如同蕩
子那樣放蕩任性而且好享樂;這一切都在消費社會強加
於人的欺騙的漩渦中產生和發展,這種社會許諾能滿足
一切渴求和所有人將幸福與滿足欲望劃上等號。
托倫蒂諾神父指出,我們如此充足、滿盈、滿意並且被
馴服;但是,這充足是靠消費得來的,成了欲望的牢獄。
此外,除了比喻中的小兒子在『虛假腳步和幻想萬能』
的驅使下渴求自由自在,大兒子的病態期望也值得我們
警惕,這些期望同樣也很容易進入我們內心。
這位大兒子難以活出手足之情,並且左右父親的決定,
拒絕為別人的好事喜樂;這一切在他內心產生一種潛在
的怨恨,使他沒有能力接受慈悲的思維。
大兒子另一個潛在的危險就是嫉妒,這是一種欲望的病
態;神父表示,這種欲望缺乏愛,只求討回那無益、且
不幸福的公道。
大兒子未能與弟弟和好,心中還在因暴怒、隔閡及強硬
憤憤不平。
與嫉妒相反的則是感恩之情,它建設和重建世界。
在蕩子的比喻中,除了這兩位兒子外,還有他們的父親
,這父親是慈悲的典範;他有兩位兒子,懂得應以不同
的方式、相同的目光對待他們。
可見,慈悲,不是把別人所應得的給予他。
最後,托倫蒂諾神父闡明,慈悲,是憐憫、仁愛及寬恕
;慈悲,是給的更多、給的過量而且超越現狀;慈悲,
是醫治創傷的極度的愛;慈悲,是 天主的一個屬性;
因此,相信 天主就是相信慈悲,慈悲是一部需要發現
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