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團體為新福傳根本
圖: 新加坡吳成才總主教(持杖者)彌撒後降福信眾。
(圖片來源: 新加坡總教區)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他眾多的信函中都強調「共融」在教會
使命中的重要性;《教會在亞洲》的通諭裏,他寫道:「
共融和傳道,是分不開的連結;它們彼此貫通,彼此互相
包涵,以致於『共融,是傳道的源頭,也是傳道的果實;
共融引發傳道,傳道在共融中完成』(第 24 節)」。
再者,在《新千年的開始》牧函中,他亦重申:「也就是
藉著建立這愛的共融,使教會如同一件『聖事』,是『與
天主親密結合,以及全人類彼此團結的記號和工具』;
天主的這一番話非常明確,我們不能小看這段話的含意(
第 42 節)」。
事實上,福傳的目標,是「共融」;教會被稱為世上愛與
團結的聖事。
『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
是我的門徒』(若十三 35 )。
聖若望宗徒更寫著:『我們將所見所聞的傳報給你們,為
使你們也同我們相通;原來,我們是同 父和祂的子耶穌
基督相通的』(若壹一 3 )。
正因如此,若我們的使命是為通過跟聖三的關係把所有人
帶到彼此相愛和團結的「共融」境界,這樣,我們無論做
為全職同工、義工或幫工,都必需尋求各種方法去維繫、
保護和促進在我們工作地方、教會牧職、機構、堂區和總
教區架構內的「共融」。
相反地,對教會使命最大的威脅,並非來自外在勢力,如
: 世俗主義、相對主義、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
教會使命的最大敵人是來自內部,是來自神職人員、修會
會士和教友;我們互相分歧和鬥爭,導致失去力量和熱誠
去專注於我們的使命、我們受託照顧的羊群的需要和苦難
;以及尋回在世上迷失的羊。
這就是耶穌在福音中警告我們的,祂說:『一國若自相紛
爭,那國就不能存立;一家若自相紛爭,那家也將不能存
立』(谷三 24 ~ 25 )。
祂還總結說:『絕沒有人能進入壯士的家、搶劫他的傢具
的;除非,先把那壯士捆起來,然後,搶劫他的家』(谷
三27 )。
因此,我們不僅必需為榮耀 天父的共同使命加強共融、
團結,更必需把阻礙團結的敵人捆綁在我們的屋子內。
事實上,身為新加坡 天主教會的總主教,出於擔當總教
區主要牧者的角色,我有責任團結整個教會、神職人員、
修會會士和教友,使我們所有人能成就「共融中的共融」
這使命。
我所到之處,看到和聽到,從教會組織到堂區和總教區辦
事處,在教會內的許多分歧,讓我心碎。
有太多因缺乏溝通和信任造成的誤會,以及為教會和基督
工作的過程中所受到的傷害。
我收到多少投訴信是因為不滿、不公、歧視、濫權、醜聞
、或因當權的獨裁態度!實在太多同工、義工或教會成員
被他們所愛或服務的教會深深傷害。
結果,他們很多不是離開教會的牧職,就是徹底跟教會脫
離關係;因為,他們失去信心,變得絕望、憤怒和怨恨。
鑑於在福傳工作上有此確鑿的前提存在,總教區透過新福
傳辦公室,務求所有教會機構、組織和牧職,無論在工作
的地點、教會內、堂區內、或在自己的家中,都要專注於
建立共融的靈修工作上。
聖若望保祿二世曾寫著:『在實際制定計畫時,我們必需
推動一種共融的靈修,使我們不論在培育個人和基督徒,
或是培育祭臺上的神父、聖職人員和牧靈工作者,或是建
立家庭和團體,都以共融的靈修做為教育的指導原則』。
(《新千年的開始》牧函第 43 節)
但是,在我們集中討論如何培養共融的靈修之前,我們必
需先要把握我們出現分歧的原因;是甚麼導致分歧的?
主要原因是驕傲。
我們經常在服務時、明顯是為團體服務時,沒意識到自己
很容易被一些需要糾纏著:很想被欣賞、被認同、被接受
。很多人雖然常常掛在口邊、宣稱為 天主和社會服務;
但是,很多時候卻是為了自己的野心工作而不自知。
很少人提供服務是沒有一些隱藏目的,他們甚至有可能在
有意識的慾望和無意識的意圖之間缺乏自知、未察覺到。
事實上,驕傲,這古老的罪惡,稱之為「老亞當」,一直
存在於我們內;當我們只想做我們意願做的事時就可看出
來,並總是唱著法蘭.仙納杜拉( Frank Sinatra )的名曲
《 My Way 》。
利己主義,永遠是溝通、為謙卑服務一起工作、在愛德中
彼此聽從的最大障礙。問題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觀點
淩駕於別人;亦或只希望別人聽從自己,不是為尋求共識
或為共同利益互相合作。
沒謙遜的服務,我們無法一起合作、互相配合。
很多時候,也是出於私利,為了保護自己的勢力範圍、舒
適區和方便做事,我們不願意去改變、或進行改變、或接
受更正;因為,它需要破壞現狀。
我們有些人喜歡死守住自己的辦公室或位置;因為,害怕
別人接手後,不會以我們喜歡的方式照著做、或做我們想
做的事情;我們仍要想掌控一切。
因此,為保留我們在別人上的韁繩,我們始終緊握著權力
和地位。
很多時後,我們看到任人唯親亦出現於教會和組織中。
很多希望擔任義務工作的,都被邊緣化和被排斥;因為,
他們對保持現狀及領袖的喜好率性造成威脅。
任人唯親滋生嫉妒和挫折,扼殺成長和主動。
事實上,若有人發現自己的組織沒好好的成長,缺乏活力
;這是因為領袖坐在同一位置太久!
更糟的是,這些領袖只會聘請那些能夠擁戴他們的人。
結果,這種態度只會助長流言和中傷。
我們絕不應該驚訝;當權者和領袖不能接納不同意見,或
不能謙卑、開放和真誠地對話,在完全公正、客觀的情況
下,這些人一般都是易於促成任人唯親局面。
由於恐懼以及缺乏合法的途徑發洩和表達他們的不快,弱
者和不滿者將訴諸於閒聊八卦、誹謗、散佈謠言、造謠,
造成更多誤會、傷害、不公和彼此受創。
只要缺乏客觀性,就沒有途徑去核實真相和尋求澄清。
無情的說話和行動令問題惡化、或使事件拖得更長而不得
解決。
所有這些都給魔鬼在我們間有立足的機會;這正如聖保祿
宗徒寫著:「『你們縱然動怒,但是,不可犯罪』;不可
讓太陽在你們含怒時西落,也不可給魔鬼留有餘地」(弗
四26 ~ 27 )。
有些人為牧職或教會服務時,是充滿許多怨恨、憤怒和未
癒合的傷痛,以及因為這些感覺沒有隨著時間消失,魔鬼
利用這些不好的感覺,加劇成為仇恨和報復。
如此,前進的道路是甚麼?
再一次,聖若望保祿二世寫關於在牧職塑造靈性上的共融
前,有些先決條件必要遵守。
我們如何能推動和促進這種靈性上的共融?
首要的是,我們需要強調並提醒教會同工和各牧職成員,
要把個人和集體的祈禱放在所有活動之先。
聖若望保祿二世寫道:「在基督內的生命有一個基本要求
,就是無論誰進入與主的共融,就必需結果實:『那住在
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若十五 5
)。所以,這也是真的;如果,一個人不結果實,他就不
存留在共融中:『凡在我身上不結實的枝條,祂(我的
父)便剪掉』(若十五 2 )。
與基督的共融,是結果實不可或缺的條件,由此產生基督
徒之間的共融;與他人的共融,是基督和聖神的恩賜,是
枝條所能供給的最美好的果實」(《教會在亞洲》通諭第
24 節)。
早前,我已經寫道,祈禱必需先於牧職,教會每一位牧職
成員及每個組織必需讓他們的成員和同工在教會內工作和
服務時都必需要祈禱。
再重申這封牧函中是好的:沒祈禱,沒牧職!
為求我們福傳能達致成果,個人及團體的祈禱是不可或缺
的。沒有祈禱,是驕傲的表現,自以為能成就基督的使命
,毋須祂的幫助和恩寵。
教會同工和義工必需花時間在個人祈禱生活上,並且騰出
時間與團體成員一起祈禱。
祈禱,不能有機會才做,而是要有條理;我們必需對祈禱
生活守紀律,不能將之犧牲。
其次,必需對 天主聖言有深切的愛慕,每位基督徒必需
讓聖言充滿自己,並沉浸其中。
他或她每天無論是獨自靈修和冥想;或與社區其他人一起
,尤其是小團體;或是在辦公室、社區、事工;或只是跟
朋友一起,都必需不斷祈求聖言;通過定期一起分享聖言
,我們會開始感受到在忠於《福音》中彼此所面對的掙紮
。通過分享基督如何在每天生活中幫助我們,大家可互相
教化,啟發別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看到基督。
第三,我們一定要創造機會,在同工和牧職之間做出緊密
的聯繫。
促進共融,不能只是隨意去做,我們必需有意識地營造場
合和時機,應該在一天裡有時間做團體的祈禱。
不管是一大群人或小團體,大家偶爾一起外出用餐,彼此
慶祝生命中最重要並值得紀念的事,如 : 生日、周年紀念
、亦可以是患病或喪親時探訪別人的至愛等等。
雖然,這不是最適合的情況,我們都必需要「安排喜樂」
;初時,好像太人為了;到後來,當大家彼此認識,有了
信任,自然會喜歡跟對方一起,並看到彼此的善而不只是
一些缺陷,這時,就會有「自然喜樂」的出現。
當有愛,我們會忘記別人的錯失。
任何的更正都是純粹出於愛、善意、尊重和寬恕,沒有私
利;當然,理想情況下,成員彼此間應主動地舉辦非正式
聚會,如出外散步或喝一杯。
第四,我們建立團體的同時,亦要創造對話的框架;沒有
對話,便會出現誤解和磨擦。
故此,每間機構和堂區內的所有組織和部門必需有適當的
框架,不是用來做秀,是促進開放、真誠和有意義的對話
。我們永遠不應該害怕面對自己和組織的真面目;因為,
真理能讓我們自由。
在總教區內,我們嘗試跟不同的群體、組織和機構交往、
合作,讓大家為整個總教區結成大聯盟,向著我們共同的
目標和使命進發;卻不是每間機構各自行事,製造分歧,
跟總教區整體方向相違背。
我們必需經常避免胸襟狹隘,要時常想著我們自己的群體
、堂區和機構;因為,我們都是公教徒,意指,普世的和
基督同體、即教會。
公教徒只想著自己的機構、堂區或教區,並非教友。
天主教徒支持普世教會是超出自己特定的堂區和教區以外
,每個群體必需跟組織同步;每個組織要跟堂區同步;每
一堂區又要跟總教區辦公室同步;總教區機構又要跟司鐸
議會同步;所有諮議員及參議員又要跟總主教同步。
應該要有定期的團體、牧職和職工會議,向團體成員介紹
共同目標和理念,並消除挑戰和困難。
在有需要迎接新挑戰時,需進行結構改革和重整;感情用
事、死守習俗和古老結構,只會導致教會被淘汰。
無論我們多依戀過去的傳統和習俗,為了
天主偉大的光榮,我們沒有甚麼不可接受質疑的。
第五,那裡有差異和衝突,便需要有既定的正確途徑去尋
求正義與和解。
它必需透明、客觀,且完全公正地處理不滿和決議。
然而,履行時需要懷著仁愛、謹慎和公義。
跟從 上主的旨意:當犯錯的團體成員之間出現問題時,
先由他們自行私下解決紛爭。當對話失敗後,兩人可從其
他成員間找一位能協助調解的人,並找出一個皆大歡喜的
解決方法。
只有當這亦失敗時,才去找權威人士;但是,這是做為最
後討回公道的途徑,不是一開始的做法。
在這總教區內,我們可以在教區網頁適當地找到有關「解
決衝突的程式」,請再查閱。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遵循適當的投訴管道,以便可以在基督
的公義和愛中處理所有申訴。
總主教和總教區不接受匿名投訴;因為,公義要求被告有
機會為自己辯護。
我已經為總教區所做的,期望堂區和牧職中的同事也設立
適當的管道去解決誤解、爭吵和差異。
第六,我們必需不斷更新領導層。
領袖一旦仍在位,就必需不斷地尋找新的領袖來代替自己
;我們絕不應該讓領導層出現真空情況。
差的領袖,是那些允許自己在位、沒有任何人能接任者。
他們必需積極地打造及指導有領導才能的人,好讓有才能
的人接替自己的位置,以便不斷更新。
完成任期的領導不應完全脫離教會,在教會有需要時,要
為其他地方和領域提供自己的專業知識。
故此,若可能的話,領袖不應該呆在一個職位太久,他們
必需謙卑地提出辭呈,讓領袖不斷更新。
領袖應該是有任期的,不能有人佔據某個位置太久;否則
,用人唯親的情況將進入教會,這將會損害創造力和更新
能力。
身為總主教,我早已開始尋覓適當人選,好能在退休後可
接替我的位置。
我的願望是,不用到七十五歲來完成整個任期;當然,這
需要教宗的批准。
我經常祈禱,將有一位更年輕、更聖潔、有活力、富智慧
、有遠見、虔敬、敏銳、敬業、無私,以及對基督和教會
充滿熱情的司鐸在時間到來時便能接替我。
現在,我最關心的是,我的任務是如何提升基礎設施並讓
治理系統到位,好使未來接任的主教純粹專注於福傳工作
。這是我個人的信念,只要有人能把這工作做好,就是時
候亦是我的責任,退到一旁,並從我的位置上退休!
我總是意識到,我必需把教會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
;有一天,若我成為教會前進的障礙,這會是多麼的可悲
; 天主保佑!
同時,做為領袖,因為我們是未來事業的守護者,並要對
我們群體和組織的合一負責,我們必需促進團體間的合作
,不是只微觀管理著自己的組織。
不應該對組織有任何形式的獨裁控制,我們必需在團結的
牧職中一起工作;我們對待自己的成員和同工,必需履行
輔助和授權的原則;要有犯錯和改善的空間,代替苛刻的
言論;我們必需多說鼓勵的話,給別人帶來生命和治癒,
而不是破壞。
聖保祿宗徒提醒我們:「一切壞話都不可出於你們的口;
但看事情的需要,說造就人的話,叫聽眾獲得益處。
你們不要叫 天主的聖神憂鬱;因為,你們是在祂內受了
印證,以待得救的日子」(弗四 29 ~ 30 )。
在我們推動合作及牧職和服務的喜樂上,用鼓勵、肯定和
欣賞的方式令我們可以走得更遠;領袖必需把每位同工和
成員的個人興趣帶到他們自己的管理、福祉、靈性生命及
牧職和工作下,讓它有空間成長。
領袖在許可權下等同牧者,要關愛弱者、強化強者和醫治
那些受傷的人。
因此,領袖必需特別關注團體和組織內的弱者和受傷者,
做出各種嘗試去給予他們援手;聆聽他們的故事,不要有
批判或戒心,持開放態度與擁有謙卑的心,設法讓他們參
與。他們需要我們的愛和理解,而且,最重要是,聆聽的
耳朵和一顆善解人意的心。
與他們一起感受他們的掙紮,從瞭解他們的問題,賦予他
們光明,讓他們得到力量。
憐憫他們的弱點,增加他們對自己擁有天賦的信心。
就是這樣,我們治癒別人的傷痛,減少他們分裂的意圖和
消極的想法,讓他們變得更能寬恕和有愛。
最重要的是,所有那些在教會服務的人必需經常參與彌撒
和修和聖事;他們該花時間在聖體前朝拜、感恩和讚頌。
特別是那些領袖,他們應該花時間每年有五天的退省,以
便增補和跟 上主重新交往。
同工和牧職成員,不管有或沒有司鐸施放聖事,都最好每
年一至兩次做出修和,以能夠達致寬恕和癒合。
尤其在個人的層面上,謙卑地請求 天父的原諒,有助於
治療傷痛,並帶來心靈上的寬恕。
在這最後的分析中,領袖必需言行一致。
成為未來領袖的指導者,我們要謙卑、無私地服務;不要
要求別人做你不能做或沒在做的事。
在末日來臨時,我們需要那些虔誠、充滿信德、完全依靠
上主的領袖。
信徒必需為他們的領袖祈禱;反過來,領袖亦應為幫他們
或跟他們工作的人祈禱。
祈禱、禁食和克己能助領袖在聖潔中成長,讓
天主使用他們,並透過他們工作。
讓我最後以聖若望保祿二世的勸諭做為總結:「在歷史中
的旅程,教會有許多需要,尤其是在這新世紀中;但是,
若沒有愛,一切都是徒然」。
保祿宗徒在愛的頌歌中提醒我們:「即使我們能說人間的
語言和能說天使的語言,即使我們有『移山』的信心,若
是沒有愛,就什麼也不算(格前十三 2 )」(《新千年的
開始》牧函第四十二節)。
最後,聖若望保祿二世警告我們說:「我們不要心存幻想
,除非朝著這條靈修之路走去,外在形式的共融是沒有多
大用處的。那樣,只會成為沒有靈魂的空架,成為共融的
『面具』,卻不是共融的表達和成長之道」(《新千年的
開始》牧函第 43 節)。
撰文:新加坡總教區吳成才總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