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情愫與靈修

 

 

主內的兄弟、姐妹:

 

有一天,有一個人跑來問耶穌,他該做什麽,才能承受

 

永生(谷十17)。

 

耶穌回答他說,為能承受永生,就該遵守    天主的誡命

 

19節)。

 

那個人是位好人,從小就遵守了全部的誡命,奉公守法

 

;所以,他一直都得到    天主的降福,生活也富裕。

 

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了他;因此,耶穌進而邀請他做

 

一位成全的人,跟隨耶穌,把心完全放在

 

天主那裏(21節)。

 

那位富人所渴望的是承受永生;耶穌卻召叫他步趨成全

 

;永生,還不能稱之為成全。

 

隨後,耶穌向門徒們指明,人靠自己的力量永遠不可能

 

達到成全。

 

門徒們聽了,對成全卻心存誤解,以為成全就是得救;

 

於是,他們問道,那麽,誰還能得救呢?

 

門徒們提出的是一個大問題;耶穌給他們的解釋,不但

 

沒有答覆他們的問題,反而顛覆了他們的信念,把他們

 

從「宗教情愫」中喚醒過來,叫他們進入「靈修」。

 

耶穌向他們解釋道:人的成全,不由人自己決定;人的

 

成全,是    天主對人的作為。「在人,不可能;在

 

天主,卻不然;因為,在    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

 

谷十27)。

 

在這點上,我們可以省思「宗教情愫」和「靈修」的區

 

別;這兩者雖然相互關聯,但是,它們並不盡相同。

 

虔誠的「宗教情愫」能為人開啟聖潔生活的幅度;但是

 

,唯有    天主自己能夠將人引入祂內,讓人真正體認和

 

體驗到聖潔的    天主。

 

對於「宗教情愫」和「靈修」之分,細讀《聖詠》第十

 

五篇或許會有所助益。這篇《聖詠》以問句開始:「

 

上主,誰能在禰的帳幕裏居住?    上主,誰能在禰的聖

 

山上安處?」

 

在    上主的帳幕裏與    上主一同居住,在    上主的聖山

 

上與    上主一同安處,就是真實體驗    上主的「靈修」。

 

《聖詠》接著悉數進入「靈修」的門道,列舉與

 

上主同在的生活指標。這些生活指標都概括在「宗教情

 

愫」裏面:「行為正直、做事公平、從自己心裏說誠實

 

話;不信口非議、危害兄弟,更不會對鄰里恃勢詆欺;

 

對做惡犯罪的人睥睨,對敬畏    天主的人重視;宣誓雖

 

損己,亦不做廢;從不放債、貪取重利,從不受賄、傷

 

害無罪;這樣行事,永定不移」(詠十五  2 ~ 5)。

 

簡而言之,「宗教情愫」是進入「靈修」的門道;但是

 

,並不保證人能成功進入「靈修」。

 

《聖詠》第十五篇的問句,乍看來,很相似那位富人向

 

耶穌提出的詢問;它們的出發點卻有很大的差別。

 

《聖詠》作者的問句,是誠心想要知道人如何才能與

 

天主同在,他唯一的心願就是為了能夠與    天主同在,

 

並以此心滿意足。

 

那位富人想要知道的卻是如何「能承受永生」,意思是

 

,找到長生不死的方法;與    天主同在、「跟隨耶穌」

 

並非他的心之所願。

 

不過,奇妙的是,《聖詠》作者提出的生活指標,與那

 

富人所遵循的誡命卻是完全一樣的;那富人從小就遵守

 

了生活的誡命:「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做假見

 

證、不欺詐,常孝敬父母」(谷十19)。

 

這兩個人都遵行同樣的生活門道;但是,他們的出發點

 

有別,達到的目的也迥然不同。

 

《聖詠》作者滿心歡喜地與    上主同在;那富人卻因為

 

不願跟隨    上主耶穌,「面帶愁容,憂鬱地走了」(谷

 

22)。這實在是「宗教情愫」的吊詭;因此,門徒們

 

不得不心存疑惑:「這樣,誰還能得救呢?」(26節)

 

「宗教情愫」的範例有很多,例如:參加不同的信仰團

 

體、培養不同的宗教文化、成為各別宗教的信徒。由於

 

這些「宗教情愫」常存在著一些人為的規範和人的私慾

 

,缺乏讓    天主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因此,並不保

 

證能引領人到達    天主,甚至於會導致人受困,令人感

 

到厭煩,不再有新意。

 

不少人在感受到「宗教情愫」之後,也嚮往「靈修」;

 

不過,他們不太理解何為「靈修」,一如那位前來詢問

 

耶穌的富人那樣,所以,只稱之為「承受永生」,或者

 

,如門徒們那樣只求得救。

 

那麽,「靈修」,到底是什麽呢?

 

我們知道,「靈修」確實存在;它以什麽形式存在呢?

 

只有耶穌才最清楚。

 

真正的「靈修」,是無法被規劃的,真正的「靈修」,

 

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捨棄一切,跟隨耶穌」(谷十21

 

28 ~ 30),讓耶穌主導一切,讓    天主親自幫助我們

 

全然溫順地接受聖神的引領:叫「瞎子看見、瘸子行走

 

、癩病人獲得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苦人得到

 

喜訊」(瑪十一  5;參閱:路七20)。

 

由此可見,「靈修」,不是追尋個人的安逸或隱世修行

 

,也不是抽象的永生或得救的概念。

 

靈修」,實際上就是「喜樂地跟隨耶穌」,與主同在

 

、同行、同住。

 

在這主日的第一篇讀經中,《智慧書》作者把「靈修」

 

稱為「智慧」。我們先前已說過,「靈修」,不由得人

 

規劃,《智慧書》作者也說「智慧」是一份

 

天主的恩賜,並不由人掌控,只在祈求中才能獲得。

 

他自己說了:「我知道,    天主若不將智慧賜給我,我

 

不會獲得她」(智八21)。

 

那麽,他又怎樣看待他所獲得的「智慧」呢?

 

他把「智慧」看成比什麽都寶貴、比什麽都重要,為了

 

「智慧」,他可以不要王權和王位,也可以不要榮華和

 

富貴;為了「智慧」,他甚至可以不要健康和美麗。

 

從他獲得「智慧」的過程來看,這「智慧」實在就是

 

天主的特質、是    天主自己;因為,沒有任何的受造物

 

可以成為如此討人喜愛的對象。

 

「智慧」,也不是一個人可以擁為己有的東西,卻是對

 

無限可能的    天主全心信賴的行動。

 

「智慧」,不是一個靜態的心曠神怡的狀態,是積極地

 

順從    天主的旨意。

 

實際上,「智慧」在此就是「靈修」。

 

在教會隱修傳統發展開來後,尤其是在中世紀,不少聖

 

人們都在隱修、刻苦的意義上理解耶穌的召叫,捨棄了

 

一切,跟隨耶穌,例如:聖本篤、聖道明、聖方濟各等。

 

我們現代的人也受到隱修傳統的影響,認為出世苦修總

 

要比入世生活更好;但是,耶穌自己並不在曠野中生活

 

,是在城鎮中生活。

 

在耶穌的時代,「跟隨耶穌」,指的就是做耶穌的門徒

 

,要求人選擇耶穌超過世上任何的財富,完全自由、且

 

義無反顧地與耶穌一起生活,一起從事    天主的事業。

 

這是一個需要勇氣和毅力的跟隨,一個遠遠超越只遵守

 

法律的要求。

 

這是一個邀請人放下柔軟、舒適的生活,選擇堅強健壯

 

的「靈修」。

 

我們現在知道了,「靈修」使我們成為跟隨耶穌的強者

 

,使我們有勇氣和毅力跟隨耶穌,甚至面對迫害;但是

 

,我們也全然自知,我們確實無法靠自己進入「靈修」。

 

因此,讓我們謙卑地向    天主祈求「智慧」,以信心把

 

自己完全地交托在    天主的手中;讓我們祈求耶穌也定

 

睛看我們,也喜愛我們,仁慈地賜給我們做出選擇跟隨

 

耶穌的力量;阿們。

 

               ~張德福神父~    摘自    梵蒂岡廣播電台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宗教情愫與靈修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