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情愫與靈修
主內的兄弟、姐妹:
有一天,有一個人跑來問耶穌,他該做什麽,才能承受
永生(谷十17)。
耶穌回答他說,為能承受永生,就該遵守 天主的誡命
(19節)。
那個人是位好人,從小就遵守了全部的誡命,奉公守法
;所以,他一直都得到 天主的降福,生活也富裕。
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了他;因此,耶穌進而邀請他做
一位成全的人,跟隨耶穌,把心完全放在
天主那裏(21節)。
那位富人所渴望的是承受永生;耶穌卻召叫他步趨成全
;永生,還不能稱之為成全。
隨後,耶穌向門徒們指明,人靠自己的力量永遠不可能
達到成全。
門徒們聽了,對成全卻心存誤解,以為成全就是得救;
於是,他們問道,那麽,誰還能得救呢?
門徒們提出的是一個大問題;耶穌給他們的解釋,不但
沒有答覆他們的問題,反而顛覆了他們的信念,把他們
從「宗教情愫」中喚醒過來,叫他們進入「靈修」。
耶穌向他們解釋道:人的成全,不由人自己決定;人的
成全,是 天主對人的作為。「在人,不可能;在
天主,卻不然;因為,在 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
谷十27)。
在這點上,我們可以省思「宗教情愫」和「靈修」的區
別;這兩者雖然相互關聯,但是,它們並不盡相同。
虔誠的「宗教情愫」能為人開啟聖潔生活的幅度;但是
,唯有 天主自己能夠將人引入祂內,讓人真正體認和
體驗到聖潔的 天主。
對於「宗教情愫」和「靈修」之分,細讀《聖詠》第十
五篇或許會有所助益。這篇《聖詠》以問句開始:「
上主,誰能在禰的帳幕裏居住? 上主,誰能在禰的聖
山上安處?」
在 上主的帳幕裏與 上主一同居住,在 上主的聖山
上與 上主一同安處,就是真實體驗 上主的「靈修」。
《聖詠》接著悉數進入「靈修」的門道,列舉與
上主同在的生活指標。這些生活指標都概括在「宗教情
愫」裏面:「行為正直、做事公平、從自己心裏說誠實
話;不信口非議、危害兄弟,更不會對鄰里恃勢詆欺;
對做惡犯罪的人睥睨,對敬畏 天主的人重視;宣誓雖
損己,亦不做廢;從不放債、貪取重利,從不受賄、傷
害無罪;這樣行事,永定不移」(詠十五 2 ~ 5)。
簡而言之,「宗教情愫」是進入「靈修」的門道;但是
,並不保證人能成功進入「靈修」。
《聖詠》第十五篇的問句,乍看來,很相似那位富人向
耶穌提出的詢問;它們的出發點卻有很大的差別。
《聖詠》作者的問句,是誠心想要知道人如何才能與
天主同在,他唯一的心願就是為了能夠與 天主同在,
並以此心滿意足。
那位富人想要知道的卻是如何「能承受永生」,意思是
,找到長生不死的方法;與 天主同在、「跟隨耶穌」
並非他的心之所願。
不過,奇妙的是,《聖詠》作者提出的生活指標,與那
富人所遵循的誡命卻是完全一樣的;那富人從小就遵守
了生活的誡命:「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做假見
證、不欺詐,常孝敬父母」(谷十19)。
這兩個人都遵行同樣的生活門道;但是,他們的出發點
有別,達到的目的也迥然不同。
《聖詠》作者滿心歡喜地與 上主同在;那富人卻因為
不願跟隨 上主耶穌,「面帶愁容,憂鬱地走了」(谷
十22)。這實在是「宗教情愫」的吊詭;因此,門徒們
不得不心存疑惑:「這樣,誰還能得救呢?」(26節)
「宗教情愫」的範例有很多,例如:參加不同的信仰團
體、培養不同的宗教文化、成為各別宗教的信徒。由於
這些「宗教情愫」常存在著一些人為的規範和人的私慾
,缺乏讓 天主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因此,並不保
證能引領人到達 天主,甚至於會導致人受困,令人感
到厭煩,不再有新意。
不少人在感受到「宗教情愫」之後,也嚮往「靈修」;
不過,他們不太理解何為「靈修」,一如那位前來詢問
耶穌的富人那樣,所以,只稱之為「承受永生」,或者
,如門徒們那樣只求得救。
那麽,「靈修」,到底是什麽呢?
我們知道,「靈修」確實存在;它以什麽形式存在呢?
只有耶穌才最清楚。
真正的「靈修」,是無法被規劃的,真正的「靈修」,
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捨棄一切,跟隨耶穌」(谷十21
,28 ~ 30),讓耶穌主導一切,讓 天主親自幫助我們
全然溫順地接受聖神的引領:叫「瞎子看見、瘸子行走
、癩病人獲得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苦人得到
喜訊」(瑪十一 5;參閱:路七20)。
由此可見,「靈修」,不是追尋個人的安逸或隱世修行
,也不是抽象的永生或得救的概念。
「靈修」,實際上就是「喜樂地跟隨耶穌」,與主同在
、同行、同住。
在這主日的第一篇讀經中,《智慧書》作者把「靈修」
稱為「智慧」。我們先前已說過,「靈修」,不由得人
規劃,《智慧書》作者也說「智慧」是一份
天主的恩賜,並不由人掌控,只在祈求中才能獲得。
他自己說了:「我知道, 天主若不將智慧賜給我,我
不會獲得她」(智八21)。
那麽,他又怎樣看待他所獲得的「智慧」呢?
他把「智慧」看成比什麽都寶貴、比什麽都重要,為了
「智慧」,他可以不要王權和王位,也可以不要榮華和
富貴;為了「智慧」,他甚至可以不要健康和美麗。
從他獲得「智慧」的過程來看,這「智慧」實在就是
天主的特質、是 天主自己;因為,沒有任何的受造物
可以成為如此討人喜愛的對象。
「智慧」,也不是一個人可以擁為己有的東西,卻是對
無限可能的 天主全心信賴的行動。
「智慧」,不是一個靜態的心曠神怡的狀態,是積極地
順從 天主的旨意。
實際上,「智慧」在此就是「靈修」。
在教會隱修傳統發展開來後,尤其是在中世紀,不少聖
人們都在隱修、刻苦的意義上理解耶穌的召叫,捨棄了
一切,跟隨耶穌,例如:聖本篤、聖道明、聖方濟各等。
我們現代的人也受到隱修傳統的影響,認為出世苦修總
要比入世生活更好;但是,耶穌自己並不在曠野中生活
,是在城鎮中生活。
在耶穌的時代,「跟隨耶穌」,指的就是做耶穌的門徒
,要求人選擇耶穌超過世上任何的財富,完全自由、且
義無反顧地與耶穌一起生活,一起從事 天主的事業。
這是一個需要勇氣和毅力的跟隨,一個遠遠超越只遵守
法律的要求。
這是一個邀請人放下柔軟、舒適的生活,選擇堅強健壯
的「靈修」。
我們現在知道了,「靈修」使我們成為跟隨耶穌的強者
,使我們有勇氣和毅力跟隨耶穌,甚至面對迫害;但是
,我們也全然自知,我們確實無法靠自己進入「靈修」。
因此,讓我們謙卑地向 天主祈求「智慧」,以信心把
自己完全地交托在 天主的手中;讓我們祈求耶穌也定
睛看我們,也喜愛我們,仁慈地賜給我們做出選擇跟隨
耶穌的力量;阿們。
~張德福神父~ 摘自 梵蒂岡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