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九日,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的清晨彌撒中
,教宗方濟各指出,我們要像慈善的撒瑪黎雅
人那樣照顧受傷的人,效法基督,為需要幫助
的人解除憂苦;不是如同司祭和肋未人那樣,
從旁邊走過去。
當天的福音記述,有一位法學士有意試探耶穌
,詢問耶穌『怎樣才能獲得永生 ? 』
耶穌讓這位法學士說出愛 天主和愛近人的誡
命;但是,『耶穌也給他設下小圈套』,讓他
繼續詢問耶穌,誰是他的近人 ?
於是,耶穌講了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路十
25~37)。
教宗強調,在這個比喻中有六個角色:強盜、
被打得半死半活的人、司祭、肋未人、店主及
一位不屬於猶太子民的撒瑪黎雅人。
耶穌常用更為高超的方式回答別人的問題;這
一次,祂藉著一個比喻來解釋自己的奧蹟。
接著,教宗描述人們經常持有的一種態度 :
強盜高興地離開了那裏;因為,他們從這人身
上搶走了許多好東西,根本不理會他的死活。
司祭,本該是一位 天主的人;肋未人,是位
懂得法律的人;但是,他們都從這一位受傷、
幾乎瀕臨死亡的人旁邊走過去。
教宗說:在我們當中,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態
度:看到一個災難、一件不好的事,就繞道而
過;然後,我們就從報紙上閲讀這個有點被描
繪為醜聞或引起轟動的消息。
相反地,這位路過的撒瑪黎雅人卻一看見傷者
就動了憐憫的心,遂上前,在他的傷處注上油
與酒,包紮好;他沒有把這位受傷的人遺棄在
那裡,他沒有說『我該做的都做了,現在,我
可以離開這裡了』;不,他沒有這樣做。
這位撒瑪黎雅人又扶受傷的人騎上自己的牲口
,把他帶到客店裡,小心照料他;第二天,他
要離開客店去辦自己的事,遂取出兩個銀錢交
給店主,請他看護這位受傷的人;並且對他說
,要是費用超過這兩個銀錢,等他回來時必要
補還。
教宗表明,這就是基督的奧蹟,基督甘為僕役
,自謙自卑,且為我們受死;耶穌沒有從我們
這些受傷且要死的人旁邊走過去,是來到我們
跟前,照料我們,繼續不斷地為我們付出;在
第二次來臨時,祂還會再付出。
耶穌以這個奧蹟回答了想試探祂的法學士,邀
請他也照樣做;教宗告誡道,這個比喻不是一
個童話,是耶穌基督的奧蹟,透過這個比喻,
我們將會更深入、廣泛地理解耶穌基督的奧蹟。
法學士滿面羞愧地默默離去,沒有理解、沒有
理解基督的奧蹟;如果,他理解那能讓我們明
白基督奧蹟的人性原則,便會知道:一個人只
有在幫助另一個人解除憂苦的情況下,才能從
高處往下看這個人。
如果,有人這樣做了,他就走在好的旅程上,
在朝向耶穌的正確道路上行走。
教宗邀請每個人反躬自問、省思:我會怎麽做?
我會是強盜、騙子、墮落的人嗎?
我會是一位觀望的司祭,從旁觀望,然後走過
去嗎?
我會是一位同樣也走過去的 天主教領導人嗎?
或者,我是一位罪人、一位因自己的罪該當受
譴責的人?
我會走向需要幫助的人,做他的近人,照顧他
嗎?
面對每天遇到的許多創傷、許多受傷的人,我
該怎樣做?
我會像耶穌那樣做嗎?
我會成為僕役嗎?
最後,教宗勉勵道,這個比喻彰顯出耶穌基督
的奧蹟,祂來到我們眾人當中、治癒我們、為
我們犧牲性命;我們要重複誦讀這段福音,這
對我們會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