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恩的渴求
列下五 14-17;弟後二 8-13;路十七 11-19
默想:
今日的第一篇讀經和福音明顯地有很多共通點:
敘利亞人納阿曼和撒瑪黎雅人這兩位外邦人都患了痲瘋;
兩人都排除初步困難,找到適當的人求醫。
納阿曼找到以色列的先知厄里叟、撒瑪黎雅人找到耶穌;
兩人都受到考驗,卻克服困難。
納阿曼要到約但河浸七次、撒瑪黎雅人要到猶太司祭前受
檢驗,他們起初都不想做;兩人痊癒後都回來感謝
天主。
兩篇讀經都指出感恩的重要,對於今日成長於幸福環境中
的人,一切以為理所當然,不曉得感恩,有當頭棒喝的啟
發。現在,讓我們從救恩的角度,反省今日的福音。
故事的背景是:
耶穌往耶路撒冷途中,經過撒瑪黎雅和加里肋亞的邊境,
即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時常發生衝突的地方。
這兩種人原本不會生活在一起;但是,痲瘋病使一切改變
了,使他們同舟共濟,忘卻仇恨,建立一個相依為命的團
體。
痲瘋病人殘缺的外貌,被認定是罪惡的結果,扭曲了
天主的肖像,猶太人不會接近。
再加上痲瘋病會傳染,患者被迫離開民居,生活於無人願
住的地方。
整個情況代表一個無救恩的狀態,既無助、又無奈,唯有
耶穌可解救他們。
要得到解救,他們懂得去求,而且求得很有技巧。
他們按照法律的規定,遠遠地站著,非常有默契地大聲喊
叫:「師傅,耶穌,可憐我們罷!」
大聲說話,不能雜亂無章、各說各的,否則,沒有人聽懂
你說甚麼;大聲說話,必需上下一心,整齊地說同一的東
西,別人才聽到你的話。
大聲亦表示祈求的懇切,是一種觸動心靈深處的渴求。
他們一齊呼叫「耶穌」的名字,即把耶穌看成朋友,把關
係拉近了。
的確,聖經顯示,耶穌俯聽朋友的呼求,耶里哥的瞎子是
如此;十字架上的強盜也如此稱呼耶穌而得到垂允。
他們呼叫耶穌「可憐」他們,這比直接叫耶穌「治好」他
們有更高的技巧;因為,深信耶穌早知他們的需要,一切
盡在不言中。
耶穌並沒有立刻治好他們,只要求他們往司祭那裡、接受
檢驗;這是信德的考驗,他們總算服從耶穌的話,所以,
在途中便痊癒了。
他們痊癒後,外在的環境沒有迫使他們非在一起不可,他
們選擇分開了。其中九位大概急於過正常的生活,立刻跑
去找司祭檢驗;只有撒瑪黎雅人領略 天主救恩的美妙,
融入社會立刻變得次要了,他突破了物質境界的需要,進
入到屬靈境界,離開一個道不相同的團體,回去讚美
天主。
這位撒瑪黎雅人第一次遇到耶穌時是站著懇求;第二次,
卻跪伏感謝。
跪伏,是對 天主虔敬的表示;一方面,承認耶穌
天主性的身分,祂是救恩的來源;另一方面,感恩之心去
到不能控制的地步,故激動得「大聲」讚美。
路加特別聲明「這人是位撒瑪黎雅人」;暗示救恩來自
耶穌,本當先惠及猶太人;但是,九位猶太人滿足於物質
境界的獲得,卻錯過了更重要的救恩。
他們痊癒的只是肉體,仍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完全治癒
的只有撒瑪黎雅人一個,難怪,耶穌說:「你的信德救了
你」。
事件的重心似乎不在於感恩與否,卻在於獲得救恩與否。
天主不在乎我們的感恩;感恩,不能增加 天主任何東西
,卻為自己帶來好處。
耶穌的來臨,正是為救我們離開可憐的狀況;錯過救恩,
才是耶穌嘆息的原因。
我們都曾患病,通常只是就醫、吃藥、恢復健康;有沒有
藉此看到自己的有限性,整個人需要 天主?
換句話說,疾病,能夠是一個機會,使人不停留在物質的
境界,在屬靈上渴求 天主的救恩。
我們的確從需要開始引起動機,但不要滿足於物質層次的
獲得,這樣的信仰沒有深度,錯過了更美好的東西。
讓我們向撒瑪黎雅人學習,不但能喊出:「耶穌,可憐我
們罷!」更能領略救恩的可貴,俯伏在耶穌腳前,衷心感
謝讚美 天主。 ( 作者 吳智勳神父 )
反省與實踐:
1. 當我們生病或是遭遇困難時,內心有沒有渴望
天主賜下勇氣和智慧,幫助自己忍受痛苦,度過難關
?
2. 自己有沒有去醫院、養老院、痲瘋院、孤兒院等服務
的經驗?
是否曾反省過自己的心態?是喜樂還是害怕?是冷漠
還是熱情?
3. 除了為病人祈禱外,我們是否也常為醫護人員祈禱?
祈求 天主賜給他們更深的靈命,好好照顧病人,也
好好照顧自己?
信友禱文:
1. 請為痲瘋病患祈禱
祈求仁慈的 天主賜給痲瘋患者喜樂的心和生存的希
望;也開啟人們的心,主動熱情地關懷他們。
2. 請為醫護人員祈禱
祈求全能的 天主賜給醫護界人士智慧與勇氣,熱忱
地關懷病人;也賜給他們寧靜的心,深入自己的靈性
生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