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以不同的方式顯現給我們
列上十九 9a,11~13a;羅九 1~5;瑪十四 22~33
本主日的禮儀向我們介紹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福音故事:
耶穌在海面上行走;伯多祿想以同樣的方式去相會祂。
第一篇讀經講 天主顯現給厄里亞先知;第二篇讀經與
前兩篇沒有直接的關係,解釋保祿因他的希伯來弟兄們
的沒有信德而痛苦。
第一篇讀經向我們介紹 天主的顯現 : 厄里亞先知處於
非常困難和危險的時刻,因為,王后依則貝爾要殺他;
所以,他逃到沙漠裏,來到 天主的聖山曷勒布。
他進入一個山洞過夜; 天主邀請他等待祂顯現:『你
出來(從山洞裏),站在山上,立在 上主面前』。
然後, 天主經過那裏;但是,其方式卻與主在西乃山
上、在全體以色列百姓面前的偉大顯現完全不同。
那次,是顯現在狂風中,強烈又可怕,整座山都在顫抖
。如此,現示了 天主的威能,使全體百姓充滿敬畏。
敬畏 天主是件好事;因為,可使我們躲避罪惡。
誰敬畏 天主,就不敢做冒犯 天主的事。
在厄里亞的事件中,也有強勁、狂烈可劈山裂石的風;
但是, 天主不在風裏。
風過後,有地震; 天主也不在地震中。
地震之後,是火; 天主也不在那裏。
因此,這篇故事中沒有任何如同西乃山上的顯現;最後
,有輕微細弱的風聲, 天主顯現在這裏。
這時,厄里亞用大氅遮住自己的面容,立在山洞的入口
,聆聽 天主的聲音。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 天主可以迥然不同的方式顯現:
帶有恐怖自然現象的一種外在嚇人方式;也可以一種輕
柔的微風、在內心深處細語的方式。
或許,後一種方式比前一種更加有意義,指出
天主真的存在於一切事實、所有的人之內;祂臨在我們
心中,即便是我們認不出祂來。
福音中,耶穌通常以慈悲的行動、無限的仁愛來顯示祂
的 天主性,祂接納一切人:治癒病人、擁抱孩子、寬
恕罪人、為群眾增餅;但是,也以其他的方式顯現。
今天的福音故事,是發生在增餅之後,當耶穌走在海面
上時,顯示祂的 天主性。
增餅事件後,耶穌命使徒們上船、渡過湖去;祂自己則
辭別群眾,上了山;因為,祂不想利用增餅奇蹟的成功。
聖若望為我們解釋其原因:群眾想要擁戴耶穌為王;但
是,耶穌不要做塵世的王,祂來到世界,是為了贈與祂
自己的生命,不是為實行統治(若六14 ~ 15)。
因此,祂上山、祈禱去了。
與此同時,船上的門徒們卻遇到了困難;因起了逆風,
波濤洶湧,船顛覆不已。
福音中,耶穌的門徒們常常遇到類似的情況。
我們自己有時也會遇到這種情況;當我們需要面對生活
中許多困難時,耶穌好像離我們很遠,似乎不存在。
但是,我們要有信德;要知道,祂正在祈禱,祂會給我
們帶來一切必需的幫助。
事實上,天將破曉時,耶穌在海面上朝著門徒們走來了
;這是 天主性的顯示、一種神的顯現,顯示出耶穌鎮
靜的力量,祂可以走在海面上如同走在陸地上一樣。
出谷記中,以色列人過海,是走在被吹乾的海底;耶穌
卻是走在海面上。顯而易見的,門徒們看到祂走在海面
上,被嚇著了,以為是妖怪,害怕地大叫起來。
這種情況也常常出現在我們這些耶穌的門徒的生活中;
祂好像一個妖怪出現在我們眼前,似乎與我們所認識的
完全不同,引起害怕。
於是,耶穌安慰門徒們:『放心!是我;不要害怕』。
在門徒們中,伯多祿顯得更有膽量,常常採取主動;他
這樣問耶穌:『主!如果,是祢,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
到祢那裏吧!』
伯多祿直覺地感到,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與耶穌在一起;
他對耶穌的情感如此深厚,以致願意到處陪伴耶穌。
這裏,他請求能陪伴耶穌走在海面上。
耶穌接受他的請求:『過來吧!』
伯多祿就從船上下來,在水面上、向耶穌走去。
這也是我們基督徒常常遇到的情況;有時,我們非常的
主動;但是,有點誇大。
為幫助窮人、為幫助受難的人,或者,為了光榮
天主做什麼事,我們想著去實現一些不同凡響的事。
耶穌允許我們這麼做。
這樣,我們也就走在水面上;但是,不一會兒,我們就
意識到,自己處在一種奇怪、不自然和危險的狀態。
所以,伯多祿因強烈的風浪害怕起來,開始向下沉;就
向耶穌呼喊:『主啊,救救我!』
耶穌馬上伸出手來、抓住他說:『小信德的人,你為甚
麼懷疑?我對你說過了:過來!』
所以,你完全可以不害怕地走在海面上;但是,你缺少
信德,就會下沉。
事實上,讓你站立得住的,是你的信德。
我們基於得到 天主啟示、大方地採取主動時,必需有
信德;並且,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信德,即使在最奇
特、艱難的情況下。
事實上,如果,我們保持信德,就可以超越一切困難。
依撒意亞先知曾經說過:『假使,你們不肯相信,你們
必然不能存立』(七 9);『信賴的人,必不動搖』
(二十八16)。
在耶穌上船的那刻,風停了。
如果,我們是慷慨的基督信徒的話,這段插曲對我們很
有意義。
如果,我們是平庸的基督徒,不做任何主動特殊的行為
,卻滿足於有點自私、只謀求己益的生活,我們是不會
遇到什麼太大的困難的。
如果,我們是慷慨的基督徒,就會不時面對困難的情況
;福音告訴我們,這很正常。
我們不應該為了怕遇到困難就放棄積極主動;我們應該
向主祈禱、並明白祂贊同這積極主動之後,勇往直前;
而且,要常常固守信德。
主一定會幫助我們,有時,也會以奇蹟的方式;總之,
是用非常有效的方式幫助我們。如此,我們必能實現
天主在世界上的計畫。
在第二篇讀經中,保祿談到,按照肉性來講,是他血親
的希伯來人,他為他們感到很痛苦、一種不斷的折磨:
『我在基督內說實話,並不撒謊,我的良心在聖神內與
我一同做證;我極度憂苦,心中不斷的痛苦』。
這痛苦從什麼而來?
保祿宗徒在這裏沒有解釋;但是,隨後,我們明白,指
的是大部份希伯來人的不信。
當他致書給羅馬人時,情況變得很清楚:在希伯來人中
,基督徒只佔少數;在法利塞人和大司祭領導下,大多
數的人拒絕了基督,不願相信;因為,基督的訊息,在
某種程度上,削減了這個被選民族的特恩,卻將之延伸
到外邦人、只要他信基督。
外邦人好像希伯來人一樣,被接受到基督的教會內。
於是,希伯來人反對這種剝奪他們特權的前景,極力抵
抗對基督的信仰。
在格林多後書中,保祿解釋,他為自己的同胞受了許多
痛苦的原因;他被打了三十九下、被棒擊、被用石頭砸
。但是,他最大的痛苦是,他的血肉同胞拒絕基督(見
格後十一24 ~ 25)。
保祿不講他們多壞,而是列舉他們的特恩:『他們是以
色列人,義子的名分、光榮、盟約、法律、禮儀及恩許
都是他們的。最大的特恩就是,基督按血統說,也是從
他們來的,祂是在萬有之上,世世代代應受讚美的
天主!阿們』。
希伯來人雖然有許多的特恩;但是,他們拒絕基督。
正是因此,保祿感到極度痛苦,以致於說:『只要對我
的弟兄、我血統的同胞有益,就是被詛咒、與基督隔絕
,我也心甘情願』。
為了救他的同胞弟兄、為了將他們帶入基督的教會,並
通過信仰基督使他們獲得救贖,保祿準備好了去做一切
的犧牲。
我們應該欣賞保祿的這種慷慨態度、這種真正的使徒之
心;因為,他為那些不接受基督信仰的人痛苦。
我們也應該為今日世界常常拒絕贊同基督而痛苦;我們
的世界有一種可怕的拒絕基督的傾向,比如,世俗主義
,它不只拒絕基督、也拒絕 天主;人不希望
天主受尊榮,也不希望在做各種抉擇時考慮到 天主。
這種現象應該在我們的心中引起極大的痛苦,並願意為
這些不信者的皈依祈禱;那麼,我們將會與救世主的心
真的合而為一。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 耶穌會樞機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