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本篤十六世談聖保祿的神學核心:耶穌基督的十字架。
教宗從塔爾索的掃祿皈依的特殊事件說起。
這位掃祿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遇見他所迫害的基督後,
頓時從基督信徒的迫害者一百八十度轉變為孜孜不倦宣講死而復活的基督的人。
保祿皈依後,歷盡千辛萬苦宣講基督,因爲,在他遇見基督之後,才恍然大悟基督十字架的真諦。
教宗說:“保祿重新做人之後,他日復一日體驗到的得救完全是一種恩寵,
一切都來自基督的死亡,而不是由於他個人的功勞。再説,保祿當時也毫無功勞可言。
就這樣,恩寵的福音成了他領會十字架意義的唯一方式,也是他新生活和回答他的對話者的準則”。
聖保祿時代的猶太人把個人的得救寄託在自己的功德上,希臘人則推崇人性的智慧,
那些異端者則按照自己的嗜好製造他們的基督信仰。
但是,為聖保祿來説,十字架就是上主賜給每個人的得救恩寵。
教宗強調:“十字架之所以會成爲絆腳石和愚妄,就在那些看來似乎失敗和痛苦的地方,
可是, 天主無限愛的德能就在那裏,因爲,十字架是愛的表示,愛就是真正的德能,
這個德能在外表看來軟弱的地方彰顯出來”。
聖保祿皈依基督後大無畏地宣講被釘十字架的基督。他的宣講自然招徠迫害和輕視,
當然,他也知道自己所冒的危險很大。
教宗說:“接受基督的十字架意味著深深地皈依,與 天主建立關係。
如果,猶太人拒絕十字架的理由是爲了忠於他們的祖先對 天主的忠信;
而希臘外邦人反對十字架的理由則是因爲他們講求理性。
的確,為希臘人來説,十字架等於大量死亡,等於愚妄,等於無知。
因此,接受十字架與其説是錯誤,不如説是侮辱明智”。
就這樣,聖保祿經常嘗到十字架奧跡遭拒絕的苦澀經驗,因爲,許多人以爲十字架不值得一談。
教宗進一步指出:“就像希臘人一樣,有些人以爲完美只存在精神界和純思想中,
他們連 天主降生爲人,生活在有限時空中這件事都無法接受,
更不必談相信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 天主。古希臘人的邏輯其實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邏輯。
然而, 天主的愛卻顯示在軟弱中。十字架啓示的是天主的德能,這個德能與人的能力大異其趣;
十字架顯示的是 天主的愛, 天主的愚妄縂比人明智,
天主的懦弱也縂比人堅強(參見格前一 24-25)。
聖保祿以後這許多世紀以來的歷史中,我們看到那得勝的是十字架,而不是與十字架做對的智慧”。
教宗因此勉勵所有的信友接納十字架,在愛的謙虛中找到力量,以便參與基督的死亡與復活。
他說:“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在這真正的智慧中,不為自己生活,但為信仰 天主而生活,
天主愛我們,他把自己賜給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