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耶穌獨自祈禱,門徒同他在一起;他問他們說:「眾人說我是誰﹖」
他們回答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卻說,是厄里亞;還有人說,是古時的
一位先知復活了。」
他問他們說: 「但你們說我是誰呢﹖」
伯多祿回答說:「 天主的受傅者。」
但耶穌嚴厲囑咐他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人;說: 「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
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
他又對眾人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
誰若願意救自己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
性命。 ( 路 九 18~24 )
默想:
今天,福音讀經的這一幕,根深柢固地存留在宗徒們的記憶裡,想必也是他們經常回顧的內容。
四部福音中,三部有所記載,並以瑪竇福音最為詳盡。故事發生在加里肋亞以北,靠近斐理伯的
凱撒勒雅和約但河的發源地,是一個遠離路徑上熙來攘往人潮的偏僻之處。
聖史路加強調,耶穌來到這僻靜之地,主要是為了專務祈禱。
在這遠離塵囂的寂靜時刻,耶穌終於打破沈默,開口問了一個門徒們從與他初次相遇時起就有的
問題:祂到底是誰?這位納匝肋木匠背後隱藏著甚麼呢?所有當年遇見過耶穌的人,心裡都有這
個揮之不去的問題,因而,到處流傳著不同的揣測。所有的揣測,殊途同歸地都認為:耶穌其人
非常特別,受 天主鍾愛不亞於洗者若翰,又像厄里亞或者古時的一位先知。
直到如今,很多人對耶穌的觀點還停留在那層面;伊斯蘭教將耶穌視同一位偉大並且重要的先知
;其他人把他當做一位可敬的宗教奇才,跟釋迦牟尼、梅瑟、穆罕默德一樣,是位了不起的宗教
始祖。
「但你們說我是誰呢?」這問題的問法,不再是民意調查;是個人態度的確認。「這幾年來,
你們放棄自己的工作與家庭,跟著我走南闖北,過著居無定所的吃苦生活;你們跟我到今天,已
經熟悉我的生活方式,聽過我對民眾的宣講,看到瞎子復明、瘸子行走、甚至,死者復生。因此
,現在,你們告訴我,到底我是誰?」
伯多祿不假思索地回答:「禰是默西亞!」他接著補充道:「其實,我們從跟禰的第一天開始,
就一直這樣認為。」本來,這是門徒們心中一個懸而未決的疑問;現在,變成一個公諸於世的事
實。「禰是 天主預許的、我們世世代代所盼望的那一位;禰來拯救我們,使我們脫離苦難;
禰是來自 天主的受傅者(「默西亞」的本意)與基督(希臘文中「受傅者」、「默西亞」的意
思)。
耶穌與伯多祿的公開對話,使得一切撥雲見日;他不僅親口證實了自己的身分,並且,預告了
門徒們的將來。但是,這些還來不及多加著墨,故事的發展突然峰迴路轉;門徒們原本希望聽到
人們期待已久的默西亞講述和平與解放的到來,以及痛苦和哭泣的終結;然而,耶穌卻大談人子
必須受難死亡,甚至,還提到最令人費解的復活。
除此之外,如果,有誰願意繼續跟隨耶穌,必須和他一樣準備好承受挫折與苦難;這一切
跟他們原先所想像的默西亞來臨大相逕庭,也與他們為自己所勾勒的願景南轅北轍。
儘管如此,門徒們仍舊樂於堅持到底;他們很快就發現,耶穌為他們所指引的道路,是惟一正確
的道路,它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其價值。
耶穌所教導的是正確的:凡天天棄絕自己、努力克服身上的弱點、勤勞不輟、揹起自己的
十字架(誰在生命中從來沒有揹過十字架呢?)的人會發現,他不是孤單無助的,默西亞
、基督、救世主與他同在。
直到今天,他實實在在就是那位救贖者。
反省與行動:
為我來說,耶穌是誰?
雖然,耶穌貴為 天主子,卻不是光鮮亮麗的君王,反而,要受許多痛苦、屈辱;
我仍然願意背起十字架跟隨他嗎?
在追隨基督背負十字架的道路中,我如何超越一切挫折與苦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