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使我們飽飫
列下四 42-44;弗四 1-6;若六 1-15
默想
今天,福音提到的增餅奇蹟,是四部福音都有提到的;傳統上,教會把這奇蹟
理解為反映聖體聖事,若望在福音內並沒有提及耶穌建立聖體聖事,卻在這裏
花了許多筆墨,把增餅的奇蹟詳細地寫出來,並加上一大段生命食糧的言論。
耶穌在這裏所說的話、所做的動作,跟最後晚餐的是一樣,同樣是:「拿起餅
,祝謝了,分開,交給眾人。」
所以,若望福音雖然沒有提及建立聖體聖事,其實,已在這裏說了。
增餅奇蹟的重點,並不在人們吃飽了餅這個事實上面;是要帶出:耶穌能夠使
人飽飫;耶穌本人是生命的食糧;擁有耶穌基督的人不再飢餓;救恩因基督的
緣故來臨了。今天,我們就福音做反省時,不妨嘗試集中在人物中做反省。
第一個要提的人是斐理伯;耶穌問斐理伯:「我們從那裏買餅給這些人吃 ? 」
為甚麼問斐理伯?
可能因為他是貝特賽達人,對加里肋亞湖一帶非常熟悉;若有辦法的話,他最
清楚不過。
斐理伯的回應,反映了他的性格:精打細算,但是,又帶點消極。
當耶穌問他時,他便仔細盤算,這許多人需要多少食物、要用多少錢。他計算
後,便回答耶穌:「即使買二百個銀錢的餅,也不夠這許多人分得一小塊。」
他們可能只有二百個銀錢;斐理伯發覺,即使傾盡所有,也不足夠五千個男人
加上他們的家屬吃飽,他覺得自己無能為力,這便顯出了他那種帶點消極的性
格。
第二個要提的人物是安德肋;在斐理伯回應耶穌後,安德肋仍然嘗試尋找其他
方法;他找到一位擁有五餅二魚的小孩,把他帶到耶穌跟前;他可說是一位不
會放棄、不會絕望的人物。
即使是很小的可能,他仍然會積極地、盡力地去做的人。
他把小孩帶到耶穌跟前,這是很典型的安德肋的做法。
聖經上,特別是若望福音,多次記載了他把人帶到耶穌跟前;比方,一開始,
他是第一位把自己的兄弟西滿帶到耶穌跟前。
他接觸耶穌後,很高興地立即回家,把自己的兄弟一併帶去,他便是這樣一位
十分樂意把人帶到耶穌跟前的人。
另一次記載,有一班希臘人想見耶穌,他便立刻把這班外邦人帶到耶穌面前。
安德肋是一種盡了自己的力、把一切放到耶穌面前、不會輕言絕望的人。
第三個要提的人物是那位小孩;雖然,福音內只略略提及他,但是,他有小孩
子天真、慷慨的天性,他可能是跟隨媽媽來的小朋友。
小孩子帶著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是有點不尋常;很可能,他幫忙媽媽拿乾糧
上路,這是他一家人路上的食糧;他天真地把家人的食糧奉獻出來,沒有想到
自己的五餅二魚足夠多少人吃;他只是知道其他人沒有食物,很願意將自己的
所有拿出來與人分享,即使只是微不足道。
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這個慷慨的行動,竟然,四部福音都記載了;不但,
成為基督徒傳頌的美麗故事,更成為聖體聖事神學的題材。
他的名字叫甚麼並不重要;但是,他又一次使小孩子成為可愛的人物、慷慨的
象徵,甚至於,耶穌認定天國是屬於小孩子的。
面對這三位人物,我們可以好好反省,這三位人物都代表一些東西,可以做為
我們的借鏡 : 面對一個困難的環境,我會怎樣做?我會否像斐理伯一樣,精打
細算過之後,認為無希望,便放棄了?我們面對許多社會問題,會否計算完後
,便認為自己力量微薄,不足以改變什麼,結果消極地放棄,什麼也不做呢?
還是像安德肋一樣,明白到困難所在,卻仍願意盡一點點的努力,將問題帶到
耶穌基督面前,請求耶穌幫助這樣一個困難的環境?
這是我們能夠做得到、也是我們應該向安德肋學習的;無論結果是怎樣,也是
耶穌基督所願意的結果。我們更應向那小孩學習;許多時候,我們只有精打細
算的老練,卻是缺少了那種天真、慷慨的心態。
今天,福音給我們的這點啟示,值得我們好好地反省;因為,那小孩五餅二魚
的慷慨,令這許多人得到飽飫,耶穌基督使每人都得到想要的。讓我們記得 :
天主會因一人的慷慨,令許多人受惠,甚至也變得慷慨起來。無論什麼情況下
,讓我們也願意與人分享,自己成為第一位受惠者,並因為耶穌基督恩寵的緣
故,我們小小的一點也足以使無數的人飽飫。 ( 作者 吳智勳神父 )
反省與實踐
當一件事情來臨時,除了精打細算之外,我們也能抱持著天真、慷慨的心態來
多替他人著想嗎?
在基督聖體聖血節時,我們提到,基督的恩寵不會越分越少;今天,福音中的
小孩是不是也告訴了我們同樣的道理呢?
信友禱詞
請為有心做志工的人祈禱
許多人感到這個社會很冷漠、無情又自私;其實不然,我們的社會中還是有許
多的志工像小天使一樣,不求回報地四處幫助人。祈求
天主賜給這些志工最大的福份,在感到困難無力時,依舊有禰的護佑,內心依
舊平安、喜樂。
請為常遭受颱風肆虐的地區祈禱
夏季,多颱風,一次風災往往造成人員及農作物上的嚴重損傷;祈求
天主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注意四週環境,不濫墾山坡地、也不亂倒垃圾,注重
水土保持;颱風來臨前,都能做好防颱措施,將風災的破壞力減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