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教友渴求溫良、謙遜的司鐸
撰文:洪性正,天亞社韓國分社副編輯
去年十二月,韓國首爾一份 天主教周報報導一位堂區司鐸謙遜地服務教友的
故事,吸引了當地教友熱烈的迴響。
撰文的記者說,自從故事刊登以來,他每天都收到好幾位教友的來電,表示希
望與那位神父會面。
他感受到:「教友實在渴望有這些親切待人的神父」。
但是,這位記者愛莫能助;因為,那位神父不願公開姓名和堂區。
這讓我想起自己堂區一位教友的抱怨;最近,他到附近的教堂參與彌撒。
他之所以不開心,是因為堂區司鐸視教友為需要管教的對象、干預教友的活動
、在講道時訓斥教友、又在沒有聆聽教友意見的情況下做出專橫的決定。
事實上,我看到,在自己堂區,參與主日彌撒的教友人數明顯下降。
在報導中,即使在氣溫跌至零度以下的嚴寒冬天,那位謙遜的神父也是穿著涼
鞋,不穿襪子。他以前曾在中國服務約十年;兩年前,返回韓國。
神父常常在舉行彌撒時感觸落淚;在中國,他不被獲准為教友主持彌撒,祇可
以獨自面向牆壁舉祭。
在韓國,他定期探訪堂區教友;並且,在家訪時,為他們洗腳。
神父說:「堂區教友如果感到被尊重,即使是神父的一個笑容也會令他們
鼓舞」。
他說得完全正確;他服務別人的方法並不獨特;但是,究竟他有甚麼過人之處
,能吸引到這樣熱烈的迴響?
我和那位記者談過後有所領悟;他說:「本地教友實在渴望有一些親切待人
的神父」。
我認為,很多堂區教友覺得被神父忽略,或是,對他們過分專制的態度反感。
據多項教會調查顯示,教友對聖事(信仰生活的核心)的參與程度,已因這些
態度而減弱;他們離開教會的主因是,「對專橫跋扈的神父和修會會士感到失
望」。
水原教區在二零零七年進行的調查顯示,教友離開教會的第二個主因是,
「【強制】要辦告解的心理壓力」。
教會統計亦顯示,定期參與彌撒的教友人數,在過往十年,持續下降。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教友希望神父是謙遜地,並非權威地照顧他們的牧者。
「謙遜」一詞,代表卑微或順從;根據《 天主教百科全書》,謙遜的英語
humility 源自拉丁文 humilitas,其字根 humus的意思是我們腳下的泥土。
泥土懷抱萬物,甚至是灰塵污物;可是,諷刺的是,泥土含有越多廢物,土壤
就越肥沃。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我又不禁想起已故金壽煥樞機;他是一位愛護窮人、為人稱頌的神職人員。
金樞機曾說:「我用了七十年,才能讓那份愛從我的腦袋走到心中;因為,我
得到像貴族般地厚待,祇不過是我的鐸職使然」。
正是因為這種態度,金樞機即使死後仍被很多韓國人公認為國內最受敬仰的公
眾人物。
謙遜,由自我反省開始;我們能否從良知的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反影。
我想,堂區教友渴望在神父身上看到的謙遜並非甚麼大事情。
水原教區的調查指出,近百分之九十二的受訪者認為:
「明白和關心教友處境的神父是最受歡迎的」。他們祇希望有一位會向他們
問好、微笑、平易近人以及願意聆聽他們訴苦的司鐸。
同樣地,渴望與上述神父會面的讀者,可能早已期望一位像泥土一樣和善、又
如水一樣溫良的神父。
耶穌說:「你們揹起我的軛,跟我學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
祂邀請我們學習這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