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韓國教友渴求溫良、謙遜的司鐸 




                                             撰文:洪性正,天亞社韓國分社副編輯


去年十二月,韓國首爾一份   天主教周報報導一位堂區司鐸謙遜地服務教友的


故事,吸引了當地教友熱烈的迴響。


撰文的記者說,自從故事刊登以來,他每天都收到好幾位教友的來電,表示希


望與那位神父會面。


他感受到:「教友實在渴望有這些親切待人的神父」。


但是,這位記者愛莫能助;因為,那位神父不願公開姓名和堂區。


這讓我想起自己堂區一位教友的抱怨;最近,他到附近的教堂參與彌撒。


他之所以不開心,是因為堂區司鐸視教友為需要管教的對象、干預教友的活動


、在講道時訓斥教友、又在沒有聆聽教友意見的情況下做出專橫的決定。


事實上,我看到,在自己堂區,參與主日彌撒的教友人數明顯下降。


在報導中,即使在氣溫跌至零度以下的嚴寒冬天,那位謙遜的神父也是穿著涼


鞋,不穿襪子。他以前曾在中國服務約十年;兩年前,返回韓國。


神父常常在舉行彌撒時感觸落淚;在中國,他不被獲准為教友主持彌撒,祇可


以獨自面向牆壁舉祭。


在韓國,他定期探訪堂區教友;並且,在家訪時,為他們洗腳。


神父說:「堂區教友如果感到被尊重,即使是神父的一個笑容也會令他們


鼓舞」。


他說得完全正確;他服務別人的方法並不獨特;但是,究竟他有甚麼過人之處


,能吸引到這樣熱烈的迴響?


我和那位記者談過後有所領悟;他說:「本地教友實在渴望有一些親切待人


的神父」。


我認為,很多堂區教友覺得被神父忽略,或是,對他們過分專制的態度反感。


據多項教會調查顯示,教友對聖事(信仰生活的核心)的參與程度,已因這些


態度而減弱;他們離開教會的主因是,「對專橫跋扈的神父和修會會士感到失


望」。


水原教區在二零零七年進行的調查顯示,教友離開教會的第二個主因是,


「【強制】要辦告解的心理壓力」。


教會統計亦顯示,定期參與彌撒的教友人數,在過往十年,持續下降。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教友希望神父是謙遜地,並非權威地照顧他們的牧者。


「謙遜」一詞,代表卑微或順從;根據《   天主教百科全書》,謙遜的英語


 humility  源自拉丁文 humilitas,其字根 humus的意思是我們腳下的泥土。


泥土懷抱萬物,甚至是灰塵污物;可是,諷刺的是,泥土含有越多廢物,土壤


就越肥沃。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我又不禁想起已故金壽煥樞機;他是一位愛護窮人、為人稱頌的神職人員。


金樞機曾說:「我用了七十年,才能讓那份愛從我的腦袋走到心中;因為,我


到像貴族般地厚待,祇不過是我的鐸職使然」。


正是因為這種態度,金樞機即使死後仍被很多韓國人公認為國內最受敬仰的公


眾人物。


謙遜,由自我反省開始我們能否從良知的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反影


我想,堂區教友渴望在神父身上看到的謙遜並非甚麼大事情。


水原教區的調查指出,近百分之九十二的受訪者認為


「明白和關心教友處境的神父是最受歡迎的」。他們祇希望有一位會向他們


問好、微笑、平易近人以及願意聆聽他們訴苦的司鐸。


同樣地,渴望與上述神父會面的讀者,可能早已期望一位像泥土一樣和善、又


如水一樣溫良的神父。


耶穌說:「你們揹起我的軛,跟我學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


祂邀請我們學習這樣的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