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匝祿的啟示
亞六 1a,4-7;弟前六 11-16;路十六 19-31
默想:
路加福音是社會性最強的,時時表現出對財富的嫌惡及對
窮人的關懷;並明確聲明「貧窮的人是有福的」 和「富貴
的人是有禍的」。
今日的比喻是路加所獨有,極有可能是向著撒杜塞人說的
;因為,他們多半富有,而且,極多做司祭;他們不信死
人的復活和來世的生命,故傾向現世的享樂。
比喻似乎是向著這類人而說的;當然,也能挑戰我們。
福音比喻中的人物有名字,這是第一次;「拉匝祿」,有
「天主助佑」的意思。以名字的中文諧音和意義,我們可
譯做「賴天佑」,名字已透露出 天主對窮人的眷顧。
富翁本無姓名,西方後來給他起名叫Dives,這是拉丁文財
富的意思,在中國可能稱他「戴金發」。
故事很簡單,但是,不易把握它的深意。
難道,穿得好、吃得好就要下地獄嗎?
不過,當司祭的撒杜塞人卻知道耶穌影射他們。
比喻中的富翁,過著不相稱的、矛盾的生活;一方面,他
「身穿紫紅袍和細麻衣」,顯示出司祭的身分;另一方面
,他卻「天天奢華地宴樂」,完全與貧窮的猶太社會背道
而馳;而且也不理會法律的要求,既不工作,亦不守安息
日。可見,他只顧自己享樂,不守法律,也不理
天主,更不理別人。
法律和先知都要求以色列人幫助窮人;而且,乞丐就是社
會上無法照顧自己的人。
拉匝祿「滿身瘡痍」,明顯地是位有病的人,無法假裝;
有狗來舐他的瘡痍,他也弱到無力趕走。
這位乞丐就在富翁的門口,即在富翁必經的路上,他不可
能見不到。
拉匝祿要求的,只是桌上掉下來的碎屑,通常是給狗吃的
;可是,他也得不到。
這位富翁是認識拉匝祿的;因為,比喻中,他兩次叫出拉
匝祿的名字。
這個連舉手之勞也見死不救的人,自然,得到他的報應。
拉匝祿雖然沒有做過甚麼偉大的事,卻能在亞巴郎的懷裡
受安慰,只因他在世時「受盡了苦」;可見,
天主如何善待受苦的人。
為那些時常質疑痛苦價值的人,這裡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故事至此,本來可以完結;但為了撒杜塞人及後來的聽眾
,比喻加上下半部。
拉匝祿死後,「天使」把他送到亞巴郎的懷裡;此乃教訓
撒杜塞人,不要不信天使的存在、或質疑有永生;死後的
生命是承受著今生的果。
以色列人自恃有亞巴郎做祖先;比喻卻指明,即使呼叫
「父親亞巴郎」,也無際於事。
富翁要求亞巴郎打發拉匝祿回去警告他的五位兄弟,免得
他們重蹈覆轍。亞巴郎的回應是,如果,他們連舊約梅瑟
和先知的要求也不能守;遑論新約中,耶穌從死者中復活
,他們更不會相信。
梅瑟與先知要求以色列人善待有需要的兄弟;那麼明顯的
啟示都不能守,又怎能期望不信有復活的撒杜塞人去相信
耶穌基督的復活?
比喻在當時是有特定的對象,亞巴郎雖然沒有打發拉匝祿
回去警告那五位兄弟;實際上,那五人是獲得警告的。
因為,那「五位兄弟」在場聆聽耶穌的比喻,只要他們回
去善待周圍有需要的兄弟姊妹,他們便算明白耶穌的教訓。
那五位兄弟也能夠指我們;可見,拉匝祿與富翁雖是虛構
的人物;但是,那五位兄弟卻是活生生的真人。
我們可能在生活上沒有做不准做的事,如不可殺人、不可
姦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見證等,就自以為了不起。
倘若,我們完全不理會一些應做的事,生活只為自己打算
, 天主地位很低,又不關心別人的需要,即使他們就在
自己身旁,我們便是富翁的翻版。
讓我們求 天主幫助我們明白,自己就是「五位兄弟」中
的一位;比喻也為我們說的。
只要我們注意聖言的要求,又有憐憫心關懷別人的需要,
我們實在不必有死去的親人奇蹟性地報夢,才會相信人生
不應只顧享樂,還有比享樂更重要的事要做。
( 作者 吳智勳神父 )
反省與實踐:
1. 我是否常常關懷弱小?
2. 當看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尋求協助時,我的反應是什麼?
是否祈求 天主賞賜慈悲的心,伸出援手?
3. 我們是否常常反省自己的生活?為喜悅的事向
天主獻上感恩;將悲傷的事奉獻給主,請求祂的仁慈撫
慰?
信友禱文:
1. 請為街上的流浪兒童得享家庭溫暖祈禱
祈求仁慈的 天主眷顧街童,幫助他們找到家庭的溫暖
及善心人士的照顧;有朝一日,他們能自立生活,創造
自己的未來。
2. 請為世上貧富不均的現象早日結束祈禱
祈求明智的 天主賜給人們智慧,早日解決貧富不均的
現象,使貧苦人也能同享升學、富裕的生活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