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 天主的恩賜 (瑪十六 13~20)
作者 蔣劍秋神父
耶穌來到了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
人們說,人子是誰 ? 」
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
;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 ? 」
信仰是 天主的恩賜 (瑪十六 13~20)
作者 蔣劍秋神父
耶穌來到了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
人們說,人子是誰 ? 」
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
;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 ? 」
磐石的信德
依二十二 19~23;羅十一 33~36;瑪十六 13~20
默想
今日的福音讀經是瑪竇福音的分水嶺,在此之前,
耶穌戰無不勝,門徒從未經歷過挫折;耶穌要培育
他們面對十字架的道路,最佳的辦法就是倚賴信德。
在這磐石上
瑪竇福音 十六 13~20
薛恩博樞機 著 丁穎達教授 譯
默想:
讓我們神遊今天福音的場景,遠在加里肋亞以北,有一條
奔瀉著約但河水的湍急支流,在它之上,高高蟠踞著那塊
首牧職務 (瑪十六 13~20)
張春申神父 著
今天,我們聆聽的這段福音,始自初期教會便用來證明
伯多祿宗徒在基督建立的教會中享有最高的領導職務。
雖然,自從教會分裂後, 天主教之外的教派持有不同
的意見;但是,我們 天主教徒始終相信這是基督啟示
的道理,羅馬教宗便是伯多祿的繼承人。
伯鐸宣認耶穌是基督
房志榮神父 著
默想:
本主日的福音選讀瑪十六13~20,這是 天主教教會學的
基石;因為,這段福音指出,耶穌建立教會、派定元首、
保證死亡的權勢不能勝過她。
也許,正因了這一觀點,《新約聖經樂仁譯本》寫說:「
朝聖的目的 (瑪十五 21~28)
作者 蔣劍秋神父
耶穌離開那裏,就退往提洛和漆冬一帶去了。
看,有一位客納罕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說:「主,達味
之子,可憐我罷 ! 我的女兒被魔糾纏得好苦啊 ! 」
耶穌卻一句話也不回答她。
祂的門徒就上前求祂說:「打發她走罷 ! 因為她在我們
就如你所願望的給你成就罷!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默想:
本主日,我們恭讀瑪十五21~28,耶穌治好客納罕婦人
附魔的女兒的奇蹟;透過主耶穌與這位外邦婦人的往來
、對話,引出「外邦人得救」和「信德」等主題。
聖母蒙召升天 (路一 39~56)
作者 蔣劍秋神父
瑪利亞就在那幾日起身,急速往山區去,到了猶大的
一座城;她進了匝加利亞的家,就給依撒伯爾請安。
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胎兒就在她的腹中歡躍
、依撒伯爾遂充滿了聖神大聲呼喊說:「在女人中,
妳是蒙祝福的;妳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
抗拒地心引力的慶典、聖母升天節
路加福音 一 39~56
薛恩博樞機 著 丁穎達教授 譯
默想:
宇宙是有限的,它有時間上的起源,它在將來也會有終結
;科學家們推測,大約在一百四十億年前,宇宙由大爆炸
聖母升天慶日 (路一 39~56)
張春申神父 著
主曆一九五零年,教宗比約十二世宣佈,聖母瑪利亞
靈魂、肉身蒙召升天,是教友當信的道理;其實,在
教會歷史中,很早便相信這端道理,早在教友的禮儀
生活中慶祝聖母蒙召升天。
不過,我們應該承認,在聖經中, 天主並沒有應用
聖 母 升 天 節
房志榮神父 著
默想:
聖母升天前夕彌撒的三篇讀經,是本慶節的適當準備:
讀經一、編上十五3~4,15~16,十六1~2描述達味王
隆重地把約櫃迎到耶路撒冷、安置在帳幕內,在
耶穌顯聖容慶日
默想:
在教會禮儀日曆中,八月六日慶祝的耶穌顯聖容慶日
,今年適逢主日;因此,八月六日的這個主日,我們
不慶祝常年期第十八主日,是要與主耶穌和祂的三位
門徒一同登上高山,默觀耶穌顯聖容的奧蹟。
耶穌顯聖容的慶節,源自於東方教會;按照古代傳統
耶穌顯聖容 (路九 28~36)
作者 蔣劍秋神父
講了這些道理以後,大約過了八天,耶穌帶著伯多祿
、若望和雅各伯上山去祈禱。
正當衪祈禱時,衪的面容改變、衪的衣服潔白發光;
忽然,有兩個人,即梅瑟和厄里亞同衪談話。
他們出顯在光耀中,談論耶穌的去世,即衪在耶路撒
強者得之 (瑪十三 44~52)
作者 蔣劍秋神父
耶穌對群眾說:「天國,好像是藏在地裏的寶貝,
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來,高興地去賣掉他所有的
一切、買了那塊地」。
「天國,又好像一位尋找完美珍珠的商人,他一找
到一顆寶貴的珍珠,就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
唯一的需要 (瑪十三 44~46)
張春申神父 著
耶穌宣講時,喜歡應用不少日常生活的事情做為天國的
比喻;的確,這樣比較容易令人瞭解。
而且,比喻還有別的作用;由於它的具體、切身,引人
設身處地,猶如身歷其境;因此,非常容易立刻產生反
應。
天國至尊、新舊並存
房志榮神父 著
默想:
按照樂仁出版的《偕主讀經四福音》,本主日的福音選讀
分三段:瑪十三 44~46寶藏和珍珠的比喻、47~50撒網
的比喻和51~52「新與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