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能提昇聖體聖事的經驗嗎?
圖: 在聖灰禮儀中,一位印度女教友領受聖體聖事。
今年的「聖周四」是在三月廿九日,在那一天,
天主教徒紀念耶穌建立了聖體聖事,祂把自己獻做
「生命的食糧」(若六35)。
在祭臺上,麵餅被祝聖為基督聖體;而且,我們
天主教徒相信,經常領受獲祝聖為聖體的麵餅,能
增強我們靈性的健康。
但是,這種提昇是受著一定條件的限制,正如食物
對我們健康有益,也取決於我們吃甚麼和怎樣吃。
若沒有滿足那些基本條件,單單領受聖體,不會給
我們獲得『耶穌所應許的更豐富的生命』(若十10
)。
聖體跟我們吃的食物之間有著相似之處,做為一位
受過神學訓練的 天主教徒母親,我看到餐桌具有
提昇聖體聖事經驗的固有能力。
把兩張桌子結合起來,如耶穌在聖周四做的那樣,
能幫助我們的經驗變完整,並且能把我們跟那些有
社交和靈性健康的人連在一起。
按猶太人的傳統,在逾越節晚餐,家人會聚在一起
吃飯。
在這一天,耶穌也跟門徒一起在餐桌上慶祝首次的
聖體聖事;誠然,當中包含著一些儀式,其核心內
容還是家庭聚餐;然而,重點是放在食物及其所象
徵的意義上。
當耶穌將麵餅『祂的身體』擘開,叫門徒拿一塊去
吃,及喝同一杯酒『祂的體血』時,祂把這晚餐提
昇為屬靈友誼的經驗;如此,耶穌邀請門徒為別人
犧牲,正如衪一樣。
在家一起進餐,能豐富彼此間的感情;因為,大家
都曾付出時間和心力去準備和分享這頓飯。
這往往也牽涉到一定程度的自我犧牲。
如果,我們把耶穌餐桌友誼包括在內,成為家庭和
團體之間所有特別聚餐的一部份,更會使我們想起
耶穌的邀請,要我們去為別人做犧牲;這給家庭和
團體一項挑戰,去接受這份邀請,並使之融入生活
當中。
我們能否開始把我們的餐桌看做為家庭「聖體聖事
」的桌子,在這桌子上,我們彼此分享食物、交談
,以致更多?
這建議並非要把家庭聚餐代替聖堂裡舉行的聖體聖
事,是通過在團體內建立真正的基督徒生活來豐富
聖體聖事的經驗,這會賦予遣散禮中「去吧!彌撒
禮成」這話更大的意義;實際上,這話是一個召叫
,「叫人去,並在世上活出聖體聖事來」。
食物和聚會在印度屬同義詞,它們跨越所有的宗教
團體,把人連一起;譬如,錫克教團體有其「免費
飯堂」(Langars);相對印度教徒會在宗教活動
上分派「祭品」(Prasad);伊斯蘭教徒在齋戒月
有「開齋餐」(Iftar),就是在齋戒完結前,團體
會一起吃頓飯,以中斷他們的集體齋戒。
可惜,我們的聖體聖事或感恩祭變得如此儀式化,
以致於過於獨特及在很多方面都有距離。
在印度文化中,餐桌,一般會向所有人開放,只要
他們願意接受邀請一起進餐;當然,也有些難過的
例外,是因為種姓和階級的關係。
然而,這些都能夠克服,只要我們把耶穌餐桌友誼
跟世俗的飯餐結合,正如耶穌將祂自己獻給所有人
一樣;祂挑戰我們要變得包容。
我們特別關心的是,要能確保家中餐桌上的食物是
新鮮和美味,並能夠適合所有來共餐的人士。
我們也要注意,要尊重餐桌上所有人士的宗教觀和
口味,同時要帶來團結的元素;分享一頓飯的那些
積極面,對建立團體意識上是具有價值。
「小型基督徒團體」聚會通常包括食物分享,還把
靈性與物質以此方式結合,凝聚出一個正面的感覺。
正如我們在聖體聖事中所做的,一頓團體友誼聚餐
可以由歡迎式開始,接著感謝生產食物者,像農民
、攤販、清潔工和廚師,他們幾乎總是得不到應有
的回報,經常被遺忘;這有助提醒我們自己的社會
責任。
團體友誼的聚餐還可以促進團體或家庭中的修和,
使用眾多福音分享方法的一種,聖言分享提醒我們
:我們的依靠,是要跟耶穌的教導在一起。
這情況下, 天主的話語在互相分享中,獲得更好
的內化與實踐;家人們圍坐餐桌,分享彼此的喜樂
、失望、成功和失敗,並獲得支持和肯定。
這種分享創造出更大的體諒,幫助人聯繫在一起,
更加敏感於彼此的需要,這真的能讓家感覺像家庭
教會。
這是一些在家庭中每天或每周可以最少做一次的事。
在那些特別場合,如節日或生日聚會,有延伸家庭
成員和朋友或鄰居出席時,團體聚餐可專注於感恩。
當鄰居或鄰近團體聚在一起祈禱,並按福音的反省
分享經驗時,便可以在小型基督徒團體裡舉行團體
聚餐。
餐桌能有效地提昇我們在聖體聖事桌上舉行的慶祝
儀式,只要我們簡單的飯餐是與耶穌傾注給我們的
價值調和在一起。
撰文:維珍尼亞.薩爾達尼亞(Virginia Saldanha)
神學家及自由撰稿人,居於印度孟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