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九日,教宗方濟各頒佈《你們歡喜踴躍吧!》
宗座勸諭,邀請信眾在當代世界回應成聖的普遍召
叫。
這道勸諭總共分成五章、一七七個段落號碼,指明
真福八端是成聖的康莊大道;因為,它與世俗背道
而馳。
許多「鄰家的聖人」展現出人人皆能成聖,聖德的
生活與慈悲的生活息息相關;慈悲,乃是「天國的
鑰匙」,因此,聖人會受到感動,採取行動,協助
不幸的人。
教宗在第一章開門見山談論「成聖的呼召」,強調
每個人都有一條成全之路,在默觀各種「看似困難
的成聖型式」時,切莫灰心喪志(11號),已面見
天主的諸位聖人會給予我們鼓舞和陪伴( 4 號)。
再者, 天主召喚我們,透過日常生活的微小舉動
來培養聖德(16號),我們生活周遭的人經常為此
做出見證( 7 號)。
在第二章中,教宗譴責了「聖德的兩個微妙敵人」
,即諾斯底主義和白拉奇主義;它們源自基督信仰
的兩個宿敵,具備「令人不安的當代特徵」(35號
)。
當代諾斯底主義是「愛慕虛榮的膚淺態度」,妄想
著以冰冷的邏輯來「操弄 天主的奧蹟」,以致於
偏好一種「沒有基督的 天主、沒有教會的基督、
沒有子民的教會」(37~39號)。
新興的白拉奇主義則會導致信友們因遵守某些教會
規範就自視過人(49號);相反地, 天主的恩寵
總是促使人們超越人的智力和意志力(54號)。
教宗警惕道,有時,「我們將福音變得複雜,自己
成了某個規範的奴隸」(59號)。
這道勸諭的第三章以真福八端為核心,耶穌「簡淺
、明瞭地解釋了何謂聖人」(63號);而且,教宗
逐一闡述每一端的涵意。
舉例而言:「神貧」也意味著生活簡樸(70號);
在「到處都有爭執」的世界上,「要謙遜又溫良地
做出反應」(74號);「憐憫」則是「基督徒最大
的行事準則」,誠如《瑪竇福音》第二十五章所言
,它是最後審判的標準。
為了在當今世界善度聖德生活,教宗在勸諭的第四
章裡提出「不可或缺」的特徵,諸如「含忍、耐心
、溫良、喜樂、幽默感、勇敢、熱情」。
此外,成聖之路也要求人們過團體生活和不斷祈禱
(110~152號)。
基督徒必需持續奮鬥,對抗那使我們遲鈍、庸俗的
世俗思想(159 號);因此,教宗在第五章中鼓勵
眾人與邪惡博鬥(160~161號),保持警覺,善用
祈禱和聖事的利器,常行愛德( 162 號)。
在一個活動和娛樂繁多的時代,「分辨」顯得格外
重要;最後,教宗總結道:做分辨,不是為了發現
我們今生還能做什麽來獲得收益,反而是為了辨別
如何能更好地完成洗禮託付給我們的使命(17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