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的仁慈
創五 9a,10 ~ 12;格後五 17 ~ 21;路十五 1 ~ 3,11 ~ 32
本星期日,恰好在四旬期的中間,是喜樂主日;我們在
進堂詠中讀到:『耶路撒冷,喜歡吧!你們凡愛慕她的
,要聚在一起;你們曾經憂傷的,要盡情歡樂,好能從
她那安慰的懷裏得到飽飫』。
今年,是禮儀年丙年,喜樂特別是指接受 天主的仁慈
,禮儀給我們介紹慈父的比喻;第二篇讀經也談
天主的仁慈,因為,祂在基督內使自己與世界和好。
第一篇讀經講述以色利民在沙漠中長途跋涉之後,終於
進入預許的福地。
浪子回頭的比喻,或者,更好說,慈父的比喻,非常動
人,它把父親的形象放在我們眼前,向我們介紹一位充
分尊重子女願望的父親;即便這願望是走向分離,不是
父親所要的。
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把我應得的一份家產給我
罷!』
父親沒有設難,給兒子分了財產。
而後,當小兒子決定離開時,也讓他走了。
當然,父親心中十分憂傷;因為,預料到遠離父親的家
,他不會幸福的。不過,尊重兒子的自由勝過一切。
小兒子度著奢侈荒淫的生活,揮霍他全部的財產;因而
,失去他兒子的尊嚴。
過了一段輕浮、享樂的時光後,就陷入一個十分痛苦與
可恥的情況之中:他不得不放豬。
這教我們知道,他是在外邦人的地方(猶太人不牧放視
為骯髒的豬的);更有甚者,發生饑荒,連給豬的食物
他都吃不到。
這是兒子特有的尊嚴喪失殆盡;這位年輕人亦承認。
所以,一旦,回到父親的家,他想對父親說:『我不配
再稱做你的兒子……』。
總之,年輕人做了決定:『我要起身,到我父親那裏去
,並且要給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
不配再稱做你的兒子,把我當做你的一個傭工罷!』
最悲哀的事就是不配再稱做兒子,失掉了兒子的整個尊
嚴。
父親怎樣反應呢?
離得還遠的時候,父親就看見了他,動了憐憫的心,跑
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
父親的關心是不尋常的;他不滿意只給兒子開門,儘管
,他不忠、有罪過,仍跑上前去,撲到兒子的脖子上、
熱情的吻他。
不可能有比這更熱情、更熱烈的歡迎了。
兒子開始講他準備好的話:『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
罪了你,我不配再稱做你的兒子了……』
但是,父親不讓他講完;父親採取的態度完全與兒子的
這些話相反,他對僕人說:『你們快拿出上等的袍子來
、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給他腳上穿上鞋』。
這些都是身為兒子尊嚴的標記,父親忙著把兒子的全部
尊嚴還給兒子,這是件最讓人感動的事。
這樣,耶穌把 天父的心啟示給我們,同時也把祂自己
的心啟示給我們,祂的心跟 天父的心完全一致。
而後,父親對僕人說:『把那隻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
應吃喝歡宴;因為,我這位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
了』。
父親並不關心懲罰兒子的過錯,只是忙著設宴歡慶。
事實上,兒子已受到了懲罰,他遭遇到痛苦和屈辱:在
遠方牧放豬。
父親知道兒子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為了兒子的悔改,
他喜樂;這是一個重獲生命的悔改、一個還給兒子家庭
地位的悔改。
這比喻激起我們對 天父慈愛的無限信賴;我們應常常
把這比喻放在腦海中,真正肯定 天父的良善寬仁。
父親的慈愛十分溫柔,不是驕橫的憐憫;這是重新給予
罪人尊嚴與敬重的仁慈。
事實上,父親光榮了一度失去了的子,把最漂亮的袍子
給他穿上、把戒指給他戴上、把鞋給他穿上,並且為他
準備一個歡樂的宴會。
耶穌不是為罪人,卻是為法利塞人和經師們虛構了這個
比喻;因此,我們在起頭讀到:「那時,眾稅吏及罪人
們都來接近耶穌,為聽祂講道。
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說:『這個人交接罪人,又
同他們吃飯』。」
耶穌的舉止受到經師和法利塞人的批評;因為,祂展現
了一個他們不明白的仁慈。
為他們來說,一位罪人永遠是罪人,這樣的人應被定罪
、被拒絕、受淩辱。
耶穌卻接納罪人和稅吏,以示敬重。
耶穌虛構這個比喻,不是為使罪人,卻是為使法利塞人
悔改;為此,比喻的第二部份談到大兒子。
大兒子所表現的,與弟弟恰好相反;他非常忠於父親,
就如他自己所指的:『這些年來,我服事你,從未違背
過你的命令』。
大兒子是一位從不犯錯的人,他不能瞭解父親的仁慈;
他得知父親為弟弟的歸來設宴,起了反感,表示氣憤,
不肯進入家裏。
按他來講,父親不應該這樣對待弟弟,應該冷淡地接待
,並羞辱他。而且,他本人也不再稱他為弟弟,竟是說
【你這個兒子】。
隨後,他責備父親從來沒有給過他一隻小山羊,讓他跟
他的朋友們一同歡樂;卻特別慷慨大方地迎接這位曾經
放蕩、驕奢的兒子。
於是,父親好心地表示,他沒有偏愛小兒子,他對兩位
兒子的心是一樣的;他回答說:『孩子!你常同我在一
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
這個美妙的聲明,表達出父親對大兒子的慷慨、大量。
他又說:『只因為你這位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應
當歡宴喜樂!』
這位父親想要把他那激越的慈愛與慷慨傳達給大兒子。
福音沒有告訴我們大兒子如何反應;清楚的是,父親向
他做了個十分迫切的邀請。
在這個比喻結束時,我們應當自問:我們是在那一邊?
父親那邊、還是大兒子那邊?
當罪人悔改時,我們怎樣對待他們?
以父親的溫柔和慷慨?或者,以大兒子的無情和冷淡?
在這四旬期內,我們有以真實的熱情為他們祈禱嗎?
四旬期的一個特點正是為罪人們祈禱,期望他們悔改;
世上有許多人因不誠實和許多其他不正當的行為、失掉
他們的人性尊嚴,我們必需為他們祈禱,好使他們悔改
,而且應該樂意以比喻中父親的慷慨和體貼的態度接納
他們。
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同耶穌的聖心結合;否則,我們是
在法利塞人那邊,也就是遠離 天父。
我們即便是遵守教規、常上教堂,如果,沒有這種深入
的善良的和寬恕的情操,我們就沒有跟 天父結合,也
沒有跟耶穌的聖心結合。
在第二篇讀經裏,保祿不是通過一個比喻,像今天福音
中耶穌所行的來談論 天主,他是直截了當,用一些對
了不起的慷慨的確認來談 天主。
他指出, 天主曾借基督使我們與祂自己和好、
天主在基督內使世界與自己和好,不再追究他們的過犯
,且將和好的話放在我們的口中。
這應當激起我們的敬佩,甚至,我們的驚訝。
通常,有淩辱、有冒犯之時,該走和好的第一步者是那
冒犯人的人;可是,在救恩史中,卻是被我們的罪所觸
犯的 天主邁出和好的最初步伐,且是巨大的步伐。
為與我們和好, 天主不惜付出十分昂貴的代價:將祂
自己的兒子賜予我們,同時,使祂產生一種對罪人十分
慷慨的愛情,直到為他們獻出自己的生命為止。
保祿從中得出結論,那就是,我們必需在我們的生命中
接受 天主的慈愛;所以,保祿說:『我們如今代基督
請求你們:與 天主和好罷!』我們要在我們內接受
天主的慈愛,同他和好,這是我們經常需要的。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 耶穌會樞機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