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指責自我,莫要論斷人非

                      

                         撰文:夏景曉神父

 

 

人生於世的目標,就是要努力追求成全和幸福。

 

然而,因著自私和偏狹的觀念,有些人變成以自我為中心

 

的論斷者和卑鄙的窺伺者,更以典型的「嚴於律人,寬以

 

待己」的態度生活;這不僅阻隔了神聖又高貴的人生目標

 

得以實現,還使自己的生活紊亂和苦痛不堪。

 

有鑑於此,今天,我們願與諸位共同分享三點:

 

一)常懷慈悲心和包容心,顯得格外重要。

 

二)為人處事也要學會換位思考。

 

三)    天主教的最高領袖、教宗方濟各特別強調:「什麼

 

是基督徒的才華和智慧呢?什麼是基督徒的表現呢?

 

就是不要評判他人;要學會指責自己。

 

要記得「我們都是罪人」;不是理論上的,是事實上的。

 

基督徒的德行,即是:「以愛還愛,以心體心」。

 

在福音中,耶穌教導門徒「不要判斷人」(瑪七  1);這

 

便是善度基督徒生活的重要一步。

 

一)常懷慈悲心和包容心

 

曾有一則故事:據說,一位醫生在接到緊急手術的電話後

 

,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醫院並換上手術服;然而此時,男孩

 

的父親失控地對他喊道:「你怎麼這麼晚才來?你難道不

 

知道我兒子正處在危險中嗎?你怎麼一點責任心都沒有」

 

醫生淡然地笑著說:「很抱歉,剛剛,我不在醫院;接到

 

電話,就馬上趕來了;您冷靜一下」。

 

『冷靜?如果,手術室裏躺著的是你的兒子,你能冷靜嗎

 

如果現在,你的兒子死了;你會怎麼樣?』男孩的父親

 

憤怒地說。

 

醫生又淡然地笑著說:「我會默誦祈禱文  : 『我們從塵土

 

中來,也要歸於塵土;一切都是來自上天的祝福』。所以

 

,請為你的兒子祈禱吧 !

 

男孩的父親憤憤地說:「當一個人對別的祝福人的生死漠

 

不關心時,才會這樣說」。

 

幾個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醫生高興地從手術室走出來

 

,對男孩的父親說:「謝天謝地,你的兒子得救了!」

 

還沒有等到男孩的父親答話,他便匆匆離去;並且說:「

 

如果,有問題,你可以問護士!」

 

「他怎麼如此傲慢 ? 連我問問兒子情況的這幾分鐘時間,

 

他都等不了嗎 ? 」男孩的父親對護士憤憤不平地說道。

 

這時,護士的眼淚一下子就傾流出來了:「其實,醫生的

 

兒子昨天在交通事故中身亡了;我們叫他來為你的兒子做

 

手術的時候,他正在去殯儀館的路上;現在,他救活了你

 

的兒子,要趕去完成他兒子的葬禮」。

 

別人的生活發生了什麼 ? 他們正在經歷著怎樣的波折、磨

 

難及苦痛 ? 站在自我立場的你可能並不知曉,你所看見的

 

只是表像而已。

 

換一個角度,你會發現,不是只有你是這個世界的主角。

 

千人千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

 

裏的主角;不管故事是平淡無奇、還是曲折坎坷,每個人

 

都已經歷不同的故事,或悲傷、或幸福。

 

人生無常,誰都會有眼淚有悲傷;我們要學會欣賞和悲憫

 

、學會善待他人。

 

不要輕易指責別人;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智慧去知道別

 

人生活裏的喜怒哀樂、去真正體諒別人的酸甜苦辣。

 

每人因立場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很難瞭解對方的感受

 

;所以,不要一味地隨意去指責、批評,否則,會給別人

 

帶來傷害。

 

一個真正有文化修養的人,能夠用「慈悲心和包容心」去

 

成就別人;其實,也是在成就自己。

 

一位從現象中就能得知自己怎麼解脫的人,才是真正的懂

 

得自我修養的人。

 

想想我們經歷的心路歷程的苦,才能知道他人的苦。

 

想想我們,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傷感和苦楚,就知道他人的

 

生活裏其實也有一樣的內容,也一樣在人生的路上經歷風

 

風雨雨。

 

想想我們是怎樣從坎坷中走過的,就知道別人是怎樣從坎

 

坷和磨難中走過的。

 

一位真正懂得自我修養的人,應當懂得「語之用與害」,

 

懂得不以自己的角度去單方面的看待問題;這樣,人與人

 

之間的傷害就會減少很多。

 

事實上,做到善待他人、體諒他人,便能在這世俗的世界

 

中得到內心的寧靜有句話說得好:「幸福,並不取決於

 

財富、權利和容貌,是取決於你和周圍人的相處」。

 

二)為人處事要學會換位思考

 

為人處事要懂得具有同理心 (Empathy),又叫做換位

 

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

 

方式,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

 

、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

 

問題。

 

簡而言之,換位思考,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

 

所想,理解至上。

 

對此,有則小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

 

甘地生前有一次外出,在火車將要啟動的時候,他急匆匆

 

地踏上車門;不小心,一隻腳被車門夾了一下,鞋子掉在

 

車門外。

 

火車啟動後,他沒有猶豫,隨即將另一隻鞋脫下,也扔出

 

窗外。

 

一些乘客不解地問他,為什麼要把另一隻鞋也丟掉 ?

 

甘地說:「如果,一位窮人正好從鐵路旁經過,他就可以

 

得到一雙鞋,不是一隻鞋」。

 

甘地之所以被稱為「聖雄」,就在於他能時時處處站在底

 

層人的立場想問題,時刻將窮人的苦難視為自己的苦難。

 

以一國首腦之尊仍能設身處地為窮人著想,並由此產生崇

 

高的大悲憫情懷,足見換位思考的意義之非同尋常。

 

做任何事情都要先進行一下換位思考,唯有這樣才能產生

 

同理心,找到對方的需求,更好地理解並幫助別人,進而

 

讓自己的付出能有個好的著力點。

 

這樣做,可以給自己減輕煩惱和痛苦,同時更可以給對方

 

減少麻煩;最終,是大家都很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換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教諭;古往今來,從孔子的「己

 

所不欲,勿施於人」,到聖經《瑪竇福音》的「你們願意

 

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瑪七  2);不同地

 

域、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們說著大意相同

 

的話,可見,換位思考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事,是我們

 

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的第一步。

 

所以,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我們要先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

 

一下;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那麼,

 

我們就不要去做這件事。

 

諒解,是一種寬容、一種體貼、一種理解。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部份;它要

 

求我們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

 

得到溝通;它既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在遇到不順心的時候,不要去埋怨、指責;換個角度、換

 

個思路,你會發現,世界大不一樣。

 

古人云:「要以責人之心責己,要以寬己之心寬人」。

 

在現實生活中、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如果遇事都能夠學會

 

換位思考;我相信,心情就會好很多、煩惱就會少很多、

 

教訓和經驗總結就會有很多、成長進步當然也會快很多。

 

人生道路很長,途中,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煩惱的事,這

 

些事或大或小地困擾著我們;不論那些事,都可從不同的

 

角度看。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相遇,需要真情、真誠。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有真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付出真情

 

;所以,不要輕易去相信。

 

有些愛,不能付出;有些情,不能給予;有些人,不能輕

 

信;生活就是這樣無情,人生又是這樣有情。相信美好,

 

卻不會處處美好;期待美好,卻不會天天美好。

 

生命,似一場苦樂兼有的旅行,苦樂都是自己的;累不累

 

,別人無從知道;好不好,他人無法知曉;生命的運行中

 

,酸甜,自己感受;苦辣,自己體會。

 

能說的,只是少部份;不能說的,才是大部份;人生所有

 

的事情,運行在自己的心窩。

 

累了,自己願意;傷了,自己情願;生活,需要你看開,

 

放下,能滿足自己心意的,就是快樂的!

 

正如蘇東坡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如果,萬事都能學會換個角度去看,那麼,生活中就會多

 

一些理解,就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增添不少快樂,

 

那笑意將永遠在我們臉上蕩漾,我們的生活將充滿燦爛的

 

陽光

 

曾經看到過這樣幾句話,自己挺欣賞的,大家不妨感受一

 

下吧:「用自認為好的方法來對待別人,是自作多情;用

 

希望別人對你的方法來對待別人,是將心比心;用別人期

 

望的方式來對待別人,是善解人意;為對方著想,這是最

 

樸素、也是最高超的技巧」。

 

三)教宗強調,不要評判他人,要學會指責自己

 

在二零一五年二月三日清晨,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

 

主持彌撒聖祭時強調:「什麼是基督徒的才華和智慧呢?

 

什麼是基督徒的表現呢?

 

就是不要評判他人,要學會指責自己」。

 

因為,做出評判和【對他人下結論】是很容易的;如果,

 

要將基督徒的道路繼續下去,只有當其擁有才華和睿智的

 

坦誠時,首先想想自己、想想自己能做的種種壞事。

 

「我們都是罪人」,不是理論上的,是事實上的。

 

基督徒的德行,換言之,遠遠超過了德行:「有能力指責

 

自己」;這是善度基督徒生活首先要做到的第一步。

 

教宗指出,我們所有人都是老師、都是為自己狡辯的老師

 

,我們都有能力為我們的不足、我們的罪過辯解;有時,

 

甚至敢說『我不知道』、『我沒幹、可能是別人幹的』;

 

一味推脫責任,極力表明自己的無辜

 

但是,這樣做是不能繼續基督徒生活的」。

 

教宗舉了個例子:當我的心裡有了嫉妒的情緒時,我知道

 

這種嫉妒可以讓我講別人的壞話、造成仇恨,甚至害死人

 

;為此,我們就永遠、也無法走基督徒生活的道路、永

 

也不會走靈修道路。

 

反之,要指責我自己和我的良心。

 

再如,當我路過監獄時,是否會哀歎:「這些人活該!」

 

你知道嗎?如果,沒有    天主的恩寵,說不定,你就會進

 

監獄?

 

你想過沒有,你能像他們一樣做壞事;甚至,更糟糕?

 

這就是自己指責自己,不要把我們自己內在的罪惡根基隱

 

藏起來;我們能做許多事,即便是看不到的。

 

與此同時,教宗方濟各繼續談到了另一個品德:在

 

天主面前感到羞恥。

 

祢,    上主、我們的    天主、仁慈和寬恕的    天主,羞

 

是我的,仁慈與寬恕是你的。

 

與    上主這樣對話,有助於我們善度基督徒生活:自己指

 

責自己。

 

讓我們祈求    天主的仁慈。

 

後記

 

人生短暫,多加珍惜;相遇,需要真情;相處,需要真誠

 

;莫要論斷人非,多要反省自己。

 

在《聖經》中,耶穌非常清楚地教導:「你們應當慈悲,

 

就像你們的    父那樣慈悲」(路六36)。

 

當一個人學會了指責自己時,對他人就是仁慈的:「如果

 

,我能做更壞的事;那麼,我又憑什麼去評判別人呢」?

 

這句話恰恰是回應了基督的邀請,「你們不要判斷,你們

 

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

 

也就蒙赦免」(路六37)。

 

「為什麼只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卻對自己眼中的大樑

 

竟不理會呢?」(瑪七  3

 

可歎的是,「我們多熱衷判斷他人、講別人的壞話呀」!

 

最後,我們基督信徒要這樣祈禱說:「願    上主賜予我們

 

學會指責自己,不論斷他人的恩寵」。

 

「    上主,請憐憫我我們、幫助我們學會羞恥、賜予我們

 

仁慈;這樣,我們才能對他人仁慈寬容」。

 

讓我們時刻銘記:「成全與幸福,並不取決於財富、權利

 

和容貌;是取決於你和周圍人的相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