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五日,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講道中
,教宗方濟各指出,世俗生活遮蔽人的靈魂,
使人無法看到生活在他身邊滿身瘡痍的窮人。
當天的福音記載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這位富
翁身穿紫紅袍及細麻衣,天天奢華宴樂。
教宗指出,福音中沒有說這位富翁是位壞人;
反之,他也許是一位照自己的方式對信仰虔誠
的人。
他祈禱;或許,念幾段經文;每年,肯定二、
三次前往聖殿獻祭,給司祭豐厚的獻儀。
那些膽怯的司祭感謝他,讓他坐上座;但是,
他沒有注意到躺臥在他家門前、那位滿身瘡痍
名叫拉匝祿的窮乞丐。
教宗解釋富翁的狀況說:他出門時乘坐的那輛
車,或許,有深色玻璃,為的是不看外邊;或
許,我不知道。
可以肯定的是,他的靈魂、他靈魂的眼睛被遮
蔽起來,不去看外界的事;他只看自己的生活
,沒有意識到在拉匝祿身上發生的事。
他並不壞;可是,他病了,患了沉溺於世俗生
活的病。
世俗生活改變人的靈魂,使其對現實情況失去
良知,生活在一個由他們營造的虛假的世界中。
世俗生活使靈魂變得麻木不仁;為此,這位世
俗之人沒有能力看到現實情況。
現實情況就是,許多窮人在我們身邊生活的情況
;教宗說:有很多人在艱困中生活;若我有一顆
世俗的心,我將永遠無法瞭解這一點。
世俗的心無法瞭解他人的需求。
有一顆世俗心的人,可以上聖堂、可以祈禱、可
以做很多事;但是,耶穌在最後晚餐向
天父祈禱時,祂祈求的是什麽呢?
父啊,請保全這些門徒,不要使他們陷入世界中
、陷入俗化中。
這是一個不易察覺的罪過,它卻更甚於罪過,是
罪人在靈魂上處於罪的狀況。
在這個比喻中,富翁死後,在陰間深受痛苦折磨
,求亞巴郎派人去警告他還活著的家人;但是,
亞巴郎回答他說,假若,他們不聽從梅瑟及先知
,縱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了,他們也必不信服。
教宗重申,世俗之人渴望非凡的顯現;然而,在
教會內,一切都很清楚;耶穌明確指出:那條是
該走的道路。
最後,有一句安慰人心的話:那可憐的世俗之人
,在痛苦中,求亞巴郎打發拉匝祿用他的指頭尖
蘸點水來幫助他。
亞巴郎如何回答呢?
亞巴郎,是 天父的形象;他如何回答呢?
『孩子,你應記得……』。
世俗之人丟失了名字;我們也是。假若,我們有
顆世俗之心,我們就會丟失名字。
但是,我們不是孤兒;到最後、直到最後一刻,
我們還可以肯定, 天父在等待著我們,讓我們
信賴祂。
【祂稱我們為孩子】,即使在世俗中,祂仍然稱
我們為孩子;我們不是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