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路

 

 

房志榮神父

 

默想:

 

主將要來臨;祂要從那條路來?

 

本主日彌撒的三篇    天主聖言給了一個答覆。

 

依四十1~ 59 ~ 11的八節經句回答得非常生動感人

 

;    天主子民被放逐到巴比倫五十年之久(587-538

 

BC),「現在,她的奴役已經結束、她的罪債已經

 

償清;因為,她為了自己的一切罪過,已經從

 

上主手中承受雙倍的懲罰」。

 

以色列於主前十三世紀末佔領福地,七百年之久,

 

沒有遵守與    上主訂立的盟約,犯了不忠之罪,

 

天主派巴比倫和亞述來懲罰以色列。

 

但是,這些大國目無    天主,虐待選民,使他們受

 

了「雙倍的懲罰」。

 

現在,政權易手,    上主挑選波斯王居魯士為「默

 

西亞」、拯救以色列,讓他們回國重建家園,要把

 

從巴比倫到猶大的路修平、修直,「

 

上主的光榮要顯示出來」。

 

「你這位給耶路撒冷傳報喜訊的,請大聲疾呼!

 

高呼吧,不要畏懼!向猶大各城市報告說:你們的

 

天主來了!……祂要像牧人牧放羊群,用手臂集合

 

小羊,把牠們抱在懷裏;祂溫和地帶領哺乳的母羊

 

」。

 

以色列五十年的充軍生活,在救恩史裏有極高的神

 

學意義;因為,充軍改變了他們對痛苦、對於救恩

 

真實含意的觀念。

 

依撒意亞先知是這些神學思想的先驅,以厄瑪奴耳

 

的預報(七14)及「以色列的聖者」的神學打下了

 

穩固基礎。

 

至於新的出谷,或說,    天主現在救以色列出離巴

 

比倫,跟祂過去救選民出離埃及,要循不同的路線

 

;不再以大能,卻要以痛苦,這神學觀點要靠充軍

 

時的先知們(依撒意亞的弟子)予以發揮(依四十

 

至五十五章)。

 

對於舊約背景有了這些粗淺瞭解,較易領悟馬爾谷

 

福音第一章前八節所說的深意。

 

曠野中呼喊的聲音,就是依四十 3 所說的「你們當

 

預備    上主的道、修直祂的路」。

 

接着說:「洗者若翰便在曠野裡出現、為人施洗,

 

宣講悔改的洗禮,為使人得到罪的赦免」。

 

在此,若翰結束了舊約,把    天主子民導向新約,

 

他宣布說:『在我以後要來的那一位,比我能力強

 

,我連彎腰給祂解鞋帶子也不配。

 

我用水洗你們;祂卻要用聖神洗你們』。

 

若翰的偉大,就在於他的謙遜,承認自己有所不能

 

;就像我國孔子多次承認自己有所不知一樣。

 

若翰的謙虛,在以後的三部福音書裏,特別在《若

 

望福音》中還有許多感人的描述。

 

耶穌給若翰的讚賞也是獨特的。

 

本主日第二篇讀經、伯後三  8 ~ 14,把讀經一和福

 

音做了一個有趣的延伸:時間上是,從

 

上主經過曠野到達耶京,由若翰預報比他更強的那

 

一位要到來,至伯鐸向初期教會說:「在

 

天主面前,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絕不遲延

 

祂的應許」。

 

空間上是,「在那一天,諸天要被大火燒毀,所有

 

的原質也要在烈火中鎔化;可是,我們卻按照

 

天主的許諾,等候那有正義常存的新天、新地」。

 

時空的看法,各時代不同;伯鐸的時代也好、科

 

發達的現代也好,我們所等待的天國,恆常是超

 

時空的事實。

 

這樣,最後,伯鐸才說:「親愛的諸位,你們既然

 

等待這一切(超越時空的天國),就該勤奮努力,

 

使    天主見到你們沒有被玷污、沒有瑕疵,安然無

 

懼。

 

反省與行動:

 

1. 我瞭解洗者若翰在曠野裡呼喊的:「你們當預備

 

    上主的道、修直祂的路」;「所有的深谷要填滿

 

    、所有的山陵要剷平」的意義嗎?

 

2. 我的生活有那些需要悔改、修正?

 

3. 在將臨期,我如何以具體行動迎接基督的來臨?

 

禱文:

 

請為    天主子民祈禱

 

洗者若翰宣講悔改的洗禮,敦促我們悔改,以迎接

 

救主的來臨。

 

祈求仁慈的    上主恩賜每一位基督徒都能自我反省

 

,走向光明,真誠、潔淨地迎接基督的再度降臨。

 

請為世界和平祈禱

 

和平,是當前人類最深的期盼和最寶貴的禮物。

 

祈求仁慈的    上主恩賜香港的街頭對立、敘利亞邊

 

境的激烈戰鬥、阿富汗和新疆的恐怖攻擊都能早日

 

止息,重歸和平。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道路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