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敬禮』簡史
「拜苦路」,是 天主教友十分熟悉、喜愛的一種敬禮。
由初期教會開始,基督徒就不斷前往聖地朝聖,並在耶路撒冷尋找耶穌當年
受難時所走的苦路,跟隨行走,以默思基督為我們的犧牲。
十二世紀,歐洲各國的信徒更是絡繹不絕地去聖地朝聖,並在返回故鄉後,
依聖地所見,建造紀念耶穌苦難的亭子與紀念碑。
十七世紀時,方濟會士聖利安納(St. Leonard of Port Maurice)大力宣傳
「拜苦路」的敬禮。在一七三一年,教宗克來孟十二世(Clement XII)正式
確定十四處苦路以及「苦路敬禮」的方式。這由比拉多衙門到加爾瓦略山路
程中的十四處苦路事蹟,來自四部福音和教會口傳。
「苦路敬禮」,是一種祈禱;在禱告中,信徒重溫基督耶穌為了拯救人類的
捨己付出。每一站都是錐心刺骨的救恩故事,信徒透過思念耶穌受難的恩情
,在聖靈的引導下激發心靈的革新,並在生活中具體回應。
「苦路敬禮」,也是一種紀念;這樣的紀念傳統,源自耶穌升天後,耶穌的
信徒與親友常常回到祂受難的地方。相傳,聖母瑪利亞也常到這段路上憑弔
她的愛子。在初期信徒的心中,這段路程已被視為聖地。
由於神學與禮儀的發展,現代的「苦路敬禮」已經有了轉化,耶穌的逾越奧
跡,包括祂的受難、死亡與復活;所以,「苦路」,不止於耶穌的受死,也
強調耶穌的復活。死亡是過程,復活是終極;因著祂光榮的復活,帶給人類
無窮的盼望;因著復活的信仰,而有承載苦難的勇氣。
因此,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按照聖經記載,重新編排了十四處「苦路敬禮」
的內容,也包括了紀念救主的復活。現在提供的「苦路敬禮」,就是以教宗
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九五年於馬尼拉所主持的世界青年日的「苦路敬禮」為
藍本。 ( 摘自 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