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易開罐的愛(本文節錄自第977期商業周刊)


孩子們正遭受「溺愛病毒」的攻擊!


他們擁有的物質,比上一代多倍,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然而,他們卻不滿


足,還出現負向行為。


愛孩子,容易;但是,用對的方式去愛,卻很難;有一種病毒正在全球各個角


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


如果,你是位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小心了!


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


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


、貪婪,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


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198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發病率尤高,這已成


2000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美國「時代」雜誌2001月的封面故事裡有個真實案例,這篇報導「Power


Struggle,who's  in  charge  her?」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


這個風氣的情況。


內容敘述十七歲的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卡拉( Carla Wagner )有一天用美國運


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她駕著 Audi  A4 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


生;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她的父母問法官:「那


麼,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


200510月,英國「泰晤士報」也刊出一篇專文:「如何終結被溺愛兒童症候


群?」(How to end spoilt brat syndrome?)


文中提到一個案例:「她,只有十三歲,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用違禁藥品


,自殺過一次,每次離家出走都要好幾天才回去。」


你可能會認為,這位少女成長於暴力家庭;事實不然,她的父母受良好的高等


教育,總是細心呵護,給她一切她所要的,讓她成為家中的「老大」!


這位女孩,遭受了「被溺愛兒童症候群」的侵襲!


過去,人們總高唱「給孩子的愛永遠不嫌多」;如今,過多的愛、不當的愛,


卻讓孩子們失去競爭力,甚至,產生負向性格。


以下六個數據,分別來自2001年哈佛大學的研究、2001CNN及「時代」雜誌


聯合進行的民調、2002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 Public Agenda的調查:


一、80%的人都認為,比十年或十五年前,今天的孩子被寵壞了。


二、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三、75%的人認為,現在的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四、只有 9% 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重」。


五、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認真地考慮離開教職


,或是,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六、也是最驚人的數據,1984年時,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


到了2001年,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更進一步推論,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


受,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但是,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15%。


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其被寵壞的現象


也越來越嚴重。


兒童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金德倫(Dan Kindlon),以美國九


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提出一份報告;該報告指出,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19551979年)的父母,很容


易變成溺愛的父母,他將其稱為「溺愛世代」。原因有三:一、他們在物質上


比上一代富裕;二、孩子生得少;三、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在溺愛世代的家庭,美國的平均孩子數目已從四個變為兩個;台灣每個家庭孩


子數僅 1.18人,他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愛。


這一代的父母,過去,都被權威方式管教,因此,他們質疑權威;如今,他們


選擇與兒女做朋友、採取寬鬆的教養方式。


這群溺愛世代生下的孩子們(1980年以後出生)被稱為千禧之子 Millennials


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因為,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資源。


根據統計: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三成兒童及五成


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


屬於大人的活動~~出外用餐,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有90%的父親會進產房


看孩子誕生。隨著家庭的收入越多,他們到倫敦聽大笨鐘鐘聲、到巴黎塞納河


乘船、到威尼斯聖馬可廣場餵鴿子的機會就越高。


千禧之子,是歷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兒童;然而,越多的愛、越多的物


質,卻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副作用。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


:民主、權威、溺愛、忽視;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溫暖、支持」,與


「指導、要求」程度而有所區別。其中,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他們


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孩子因而感


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


但是,一不小心,民主型可能就會變成溺愛型父母,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


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卻


未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溺愛型父母,孩子無


法制止本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溺愛型父母可再分為兩類:放任、或過度保護;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


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後者,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


試錯誤的機會。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曾說過一個小故事;他第一次回大陸老家祭祖時,


包了一輛計程車;當天,郭台銘趕夜車,從山西南部渡黃河。晚上十點多,月


光瀉了一地;司機跟郭台銘坐在黃河邊聊天,聊啊、聊啊,司機先生竟哭出來


了。原來,這司機每天賺了錢,只吃兩個饅頭、兩根蔥,但為了孩子,他一定


會買根雞腿回去給兒子吃。有一次,他生病了,妻子把他給兒子買的雞腿拿給


他吃,兒子竟然打妻子一巴掌說:「這雞腿是我的,為什麼要給爸爸吃?」


郭台銘感嘆道:小孩一直以為雞腿是他的,連他爸爸生病了,也不讓步。這種


小孩沒有感恩心,只曉得占有,不曉得失去的滋味。


在紐約長島,有間名為「船塢」的餐廳,門口就曾掛了牌子寫著:「如果,你


不能控制好你的孩子,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餐廳的規定則是:「No checks


,no credit cards,no cell phones,take screaming kids outside。」(不收支票、


不收信用卡、不能在裡面打行動電話,把會尖叫的小孩帶出去)。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分析孩子在社會互動中最需要的就是「妥


協、分享、互動」三種特質,被溺愛的孩子,容易喪失學習這些特質和演練的


機會,就容易「自我中心」。


幼稚園,是社會情境的第一關,被溺愛的孩子因為不具上述三種特質,容易與


同儕出現爭執,隨著時間長大了,在人際交往上就會產生挫折感;這個挫折感


緊接著會帶來焦慮、憂鬱、拒學,然後,產生更多的情緒問題,甚至出現自殺


、攻擊性的行為。


此外,被放任的孩子,由於將「獲得東西」視為理所當然,通病就是「等不得


」,當「無法獲得」的情境出現,就容易出現犯罪行為。


「易開罐的愛」只會害了孩子;然而,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愛少,而在於


「怎麼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