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能想像 上主的意願?
智九 13-18;費 9b-10,12-17 ;路十四 25-33
本主日的第一篇讀經,一開始便提出兩個問題:有誰知道
天主的計畫?有誰能想像 上主的意願?
這句話指出了我們想知道 天主意願的困難。
有時,我們以為知道 天主的意願;但是,我們錯了。
事實上,有死的人的思想,常是不定的,我們人的計謀常是無常
的;因為,這必腐朽的肉身重壓著靈魂;這屬於土的寓所,迫使
精神多慮。
我們的思想和念頭都是有限的;依撒意亞先知書中,
天主這樣說:「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依五十五 8);
在我們的思念和 天主的思念間,有非常大的距離。
這一點,我們可在今天的福音中得到証實;耶穌在福音中所說的
天主的意願,令我們非常震驚。這不是耶穌唯一令人震驚的話;
比如,在若望福音第十四章第二十七節,祂說:『我把平安留給
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但是,在路加福音第十二章五
十一節卻說,祂不是為給世界帶來平安,卻是要帶來分裂。
在福音中,耶穌反覆地談了愛這個課題,給了我們愛的誡命﹔但
是,我們今天所讀的福音中說的卻是「惱恨」:如果,誰來就我
,卻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姐妹,甚至
,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
這些話似乎互相對立;此處,耶穌的要求令人震驚:要人惱恨自
己的家人。耶穌怎麼會說這樣的話?
如果,我們閱讀一下瑪竇福音,就會發現,耶穌的表達方式沒有
那麼嚴厲,也沒那麼激烈。瑪竇福音第十章第三十七節這樣說:
「誰愛父親或母親超過我,不配是我的;誰愛兒子或女兒超過我
,不配是我的」。
這裏所說的,不再是惱恨,而是「愛……超過我的」,是不同程
度的愛。耶穌要求門徒,對祂的愛,超過對其他一切的愛。
路加使用「惱恨」這個詞,是為了以更強烈的方式告訴人們耶穌
的要求。
我們由本性而來的愛,都因自私和尋求滿足自己,變得無用;這
種愛完全不是慷慨、無私的靈性的愛。
耶穌要我們從心中除去所有來自本性有局限、而且不完整的的愛
,好能夠接受完美和最純正的 天主的愛。
這樣, 天主的愛要在我們心中注入新的愛,來愛我們的父親、
母親、妻子、兒女、弟兄…………。
耶穌要我們惱恨的不僅是他人,也要惱恨我們自己的生命(如果
,誰來就我,卻不惱恨……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
這讓我們知道,必需將心中所有自私的念頭消除。
對自己性命的愛,是一種有目的的愛;因此,耶穌要我們放棄它
,來接納祂的愛;祂的愛,是無私的愛、是慷慨的愛。
耶穌必需表現出祂要求得如此嚴格,正是為了將祂自己賜給我們
。如果,祂只向我們要求有限度的愛,就是讓我們把祂當做一般
朋友看待;那麼,祂便不能將祂自己賜給我們了。
實際上,祂不是一般的朋友,祂是 天主的聖子;因此,祂需要
我們以完整的方式在信德、望德和愛中整個地屬於祂 。
我們要像接納 天主一樣接納耶穌;十誡中的第一誡正是:「你
應全心、全靈、全意,愛 上主你的 天主」(瑪二十二37;谷
十二30);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說, 天主要我們整個人,不給
任何其他人留下空間。
在我們的一生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我們要不斷地朝著
這個極其強烈、完整又要求極高的愛走去。我們要在生活中接納
天主,接納做為 天主聖子的耶穌;祂有權要我們以整個人和全
部力量盡所有能力來愛 。
如果,我們徹底的愛,放棄尋求私利和個人欲望,只接納耶穌的
愛,這樣來接納耶穌,揹起我們的十字架;那麼,
天主便會讓我們分享祂對所有人的愛。
事實上, 天主愛我們的父親、母親、弟兄、姐妹;如果,我們
和祂結合在愛中,那麼,我們也和祂一起,充滿了對他人的愛;
這是經過淨化的愛、是慷慨無私的愛。
這便是福音向我們展示的前景,要了解并不容易;因為,正如第
一篇讀經所說的:有誰能知道 天主的計畫?有誰能想像
上主的意願?
從一方面來說, 天主要求一切;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祂也
賞賜一切。
我們很難了解這些;因此,我們必需祈求聖神的引導,使我們的
愛更加成熟。
撒羅滿向 天主說:「祢若不賜予智慧,從高天派遣祢的聖神,
誰能知道祢的旨意?」
今天福音的第二部份中,耶穌說到,在做重要決定前,必需先思
考;祂并舉了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說的是,一個人想建一座塔,首先,他必需坐下來,
算算需要多少錢,看看他是否有足夠的錢將這座塔建完;否則,
他開始建塔,後來,卻不能完成,便會遭人恥笑。
第二個例子說的是,一位國王要去和他的敵人、另一位國王做戰
;這樣重要的事,他也應該在出征前先仔細考慮。如果,他覺得
無法得勝,便應該派一名使節到另外那位國王那裏去講和。
耶穌告訴我們,誰若想跟隨祂,必需先好好地考慮,必需明白做
祂的門徒的條件。
是些什麼條件呢?
做耶穌的門徒,需要捨棄什麼呢?是要舍棄自己一部份的財產?
或是,大部份的財產?
耶穌的要求比這更加高;祂說:你們中不論是誰,如不舍棄他的
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門徒。
在這裏,耶穌又一次表現出祂要求嚴格:要求人舍棄一切,舍棄
自己的一切所有;否則,不能做祂的門徒。
這不表示,每一位基督信徒若想做耶穌的門徒,就必須變賣自己
所有的財產,把得到的錢施舍給窮人;卻是說,每一位基督信徒
都有義務遠離貪婪和所有對物質的富裕及各種財富的留戀。
基督信徒必需確知自己的心沒有被這些事物所占據;他的心必需
以耶穌為中心,必需把整個的心獻給耶穌;必需渴望按照耶穌的
旨意行事;祂的旨意是愛的旨意。
如果,基督信徒的心被分為幾部份;那麼,他便不能做耶穌的真
正門徒。
我們需要祈求 上主給予我們力量,好能朝這個方向前進;不把
我們的心分割為幾份。
我們應該把整顆心獻給耶穌,以能夠真正地和祂聯合在一起;這
樣,我們才能做祂的門徒,從祂那裏獲得祂全部的愛的力量。
耶穌的愛的力量,要轉變我們的生命,將和平與喜樂以及真正的
幸福注入其中。
第二篇讀經讓我們看到,耶穌在祂門徒的心中注入了多少發自愛
的溫情。
保祿是一位滿心熱愛耶穌的宗徒,他為耶穌而活,以致這樣斷言
說:「因為,在我看來,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斐一
1,21)。 對保祿來說,死亡乃是利益;因為,死亡使他得以到
耶穌跟前,永遠留在祂身邊。
保祿把整個心獻給了耶穌;結果是,他對信友、對他在信德內所
有的子女充滿了愛;同時,也滿心熱愛所有他遇到的人,渴望使
他們也認識主耶穌。
保祿在寫給費肋孟的書信中,展現了一顆難得的歸依的心。
敖乃息摩是一位潛逃的奴隸,保祿在坐監時接納了他。
當時,敖乃息摩到監獄探望保祿;保祿使他認識福音,向他宣講
了對耶穌的信德,告訴了他耶穌的愛,敖乃息摩於是皈依了主。
現在,保祿宗徒寫信給這位奴隸的主人費肋孟,(在當時,奴隸
,被視為一件財產、一個物件)保祿非常熱情地稱這潛逃的奴隸
為「我的心肝」。
保祿請費肋孟持與他一樣的基督信徒的態度,不要懲罰敖乃息摩
;要收留他,不再以他為奴隸,要以他為兄弟。
保祿以細膩又謙恭的話來向費肋孟請求這個恩惠;他說:沒有你
的同意,我什麼也不願意做,好叫你所行的善不是出於勉強,是
出於甘心;是為叫你永遠收下他,不再當一位奴隸,是做可愛的
兄弟。他為我特別可愛;但為你,不拘是論肉身方面、或是論主
方面,更加可愛。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耶穌的愛,在那些真正向祂敞開心懷的
人的心中,注入了多麼細膩的心思。
如果,我們想到古代人的思維,我們必定要因充滿在保祿心中的
愛的力量而驚嘆;因著這愛,人們對奴隸的看法完全改變了。
就這樣,這第二篇讀經完美了福音的訓誨,表達了今天的福音中
所沒有說到的層面。
事實上,福音無法在每一段中說出所有的訓誨;今天,我們所讀
的福音段落告訴我們耶穌的要求;保祿書信則讓我們看到耶穌的
寬宏大量通傳到祂所有門徒的身上。
作者:阿爾貝.范諾怡 耶穌會樞機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