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旬期之初,羅馬教區聖職人員舉行懺悔禮儀
;教宗方濟各在既定的講稿中闡述了司鐸生活中
的苦澀,勉勵他們增進與 天主的關係、要聆聽
不同的意見以及避免自我封閉。
司鐸的生活不乏苦澀,其原因有三個,分別涉及
信德、主教和彼此的共融;教宗方濟各在給羅馬
聖職人員的講稿中談論了這個課題。
二月二十七日上午,教宗原訂在羅馬聖若望拉特
朗大殿與該教區的聖職人員相聚、參與懺悔禮儀
;但是,教宗當天身體微恙,不克前往,便改由
教宗羅馬教區代理主教德多納蒂斯樞機代為宣讀
教宗的這篇講稿。
首先,教宗表示,司鐸正視生活中的苦澀,『使
他們能接觸自己的人性』;因為,司鐸是「蒙受
寬恕和派遣的罪人」。
這些苦澀指示出「更加崇敬 天父的道路,有助
於再次體嚐祂仁慈傅油的力量」(參閱:路十五
11~32)。
提及苦澀的第一個原因,即「關乎信德的問題」
,教宗表明,「與 天主的關係會成為苦澀的深
層原因」;因為,厄瑪烏的門徒也為了希望落空
便心生苦澀(參閱:路廿四21)。
教宗由此解釋人的盼望與基督徒望德的差別:
人的盼望,是指「我們汲汲營營於尋求安全感、
回報和進步,在心願實現時,幾乎覺得自己將永
垂不朽;因為,我們是以自我為參照點」。
相反的,基督徒的望德教人明白,因著逾越奧蹟
,一切遭遇都有其意義。
當我們承認自身的侷限時,就能體會到信賴的重
要性。
基督徒的望德奠基於人與 天主的盟約;為此,
我們需要在 天主聖言的光照下聆聽歷史和自身
經歷。
厄瑪烏的門徒之所以克服失望,正是因為「復活
主藉由《經書》的智慧來開啟他們的明悟」。
教宗鼓勵聖職人員接納苦澀,視之為心靈的警鐘
;因為,這份悲苦感能引領我們走向 天主。
談到苦澀的第二個原因,也就是與主教的問題,
教宗強調,人人都有其限度和匱乏,而且意見分
歧在所難免;所以,問題不在於想法不一,真正
的問題出於「專斷獨行」,不接受見解不同的人
;在強制推行計畫的狂熱下,扼殺了坦率的溝通。
關於這點,教宗引用《聖本篤的會規》勉勵眾人
,在應對重大問題時,秉持謹慎且公平的原則,
先徵詢團體中每個人的觀點,然後,再由長上做
定奪。
教宗指明,牧者的一大誘惑在於「聽從親信」,
導致「不分奉承討好的話語或大公無私的諫言」
;在這方面,《 天主教法典》闡述了信友向牧
者提建言的權利及義務(參閱:212條 3 項)。
接著,教宗談論了苦澀的第三個原因:司鐸彼此
之間的問題。
教宗坦言,近年來的各種醜聞令司鐸職務深受打
擊,削弱了彼此之間的信任感。
教宗指出,這是一種隔閡的悲慘處境:與恩寵、
與歷史、與他人之間的隔閡。
我們若是與恩寵產生了隔閡,就會執著於自己的
遭遇和憂愁裡,恩寵的世界逐漸變得事不關己,
聖人彷彿只是孩童時期想像出來的朋友。
一旦,遠離恩寵的力量,就會造成理性至上或感
情用事。
與歷史有所隔閡的人會認為,一切從自身開始,
並在自己身上結束。
一個人越是覺得自己獨一無二、能力超群、才華
洋溢,他就越不關心 天主子民歷史的延續意義
;這樣的司鐸進入堂區時,會覺得他有義務開創
新路、凸顯自己的特色。
教宗寫道:「我們之所以從零開始,是因為我們
感受不到共同救恩之路的歸屬感」。
一個人要是與他人有所隔閡,就會覺得沒有人能
瞭解自己;教宗強調,這是謊言之父喜愛的一種
想法,使人自我封閉、遠離他人,萌生優越感。
為此,教宗建議司鐸找一位「資深又睿智的靈修
指導神師」來陪伴自己,切莫生出隔閡。
最後,教宗引述《出谷紀》十五22~25中梅瑟為
以色列子民央求 上主把苦水變甜的事蹟;教宗
指出,聖潔又忠信的 天主子民懂得陪伴並照顧
他們的牧者,知道牧者的苦澀,並為牧者們祈求
上主。
牧者應當與子民同心祈禱,懇求 上主為了祂的
子民,將牧者的苦澀化為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