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七日、將臨期第三主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
書房窗口,教宗方濟各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
這個主日也被稱為喜樂主日;教宗向聚集在聖伯多祿
廣場上的朝聖者們指出,在前兩個主日的禮儀中分別
談及「警醒」和「預備 上主的道路」後,這個主日
的禮儀進而提出三種態度來落實這一切,分別是「常
常喜樂、不斷祈禱、事事感謝」(得前五16~18)。
首先,教宗解釋道:『常常喜樂』,意味著始終處在
喜樂當中,就算事與願違,也不例外。
但是,還有一種深層的喜樂,就是平安,它也是一種
喜樂,而且蘊藏在內心。
人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痛苦、困難和磨難,我們周遭
的現實經常看似冷淡又枯燥,類似於今天福音中回蕩
著洗者若翰之聲的曠野。然而,正是洗者若翰的話語
揭示我們的喜樂立基於確信曠野裡有人居住。
那居住在曠野裡的就是耶穌, 天父派遣祂向貧苦的
人傳報喜信、治療破碎了的心靈、向俘虜宣告自由、
釋放獄中的囚徒、宣佈 上主恩慈的喜年(依六十一
1~2);耶穌來到世上,是為了還給人們尊嚴,使
天主子女重獲自由。
針對不斷祈禱的態度,教宗闡明:「透過祈禱,我們
可以與 天主建立穩定的關係,祂是真喜樂的源泉。
基督徒的喜樂是買不到的,無法交易;它源自信德、
源自與耶穌基督、我們幸福之緣由的相遇;我們越是
紮根於基督,就越接近耶穌,越能找到內在的寧靜,
即使身陷日常生活的矛盾中」。
為此,當基督徒與耶穌相遇之後,就不能做一位災難
預言家,卻要成為喜樂的見證和先驅;那是一個與他
人共用的喜樂、一個感染人心的喜樂,能夠減輕人生
旅途中的辛勞。
至於事事感謝的態度,那是對 上主的感謝,對祂的
恩惠、慈愛及美善的感謝。
接著,教宗鼓勵眾人信賴童貞聖母瑪利亞;我們喜樂
的緣故,因為聖母不僅誕育了耶穌,也不斷帶領我們
走向祂。
當天,慶祝教宗方濟各八十一歲大壽,念經後,許多
人高舉著祝你生日快樂的橫幅布條,歡唱生日快樂歌
;教宗遂向他們致以由衷感謝。
此外,當天,也是教宗每年一度降福耶穌聖嬰態像的
日子,羅馬教區的兒童們帶著各自家中聖誕馬槽的小
聖嬰像前來請求降福。
教宗對他們說:『每當你們在家裡與家人一同在聖誕
馬槽前祈禱時,你們要接受耶穌聖嬰溫柔的吸引,祂
以貧窮又脆弱的姿態降生在我們中間,好能賜予我們
祂的聖愛;這才是真正的耶穌聖誕節。
我們要是摒除耶穌,耶穌聖誕節還剩下什麽呢?
一個空洞的節日。
你們絕不能將耶穌摒除在耶穌聖誕節之外;耶穌是聖
誕節的核心,耶穌是真正的聖誕節!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