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既是 天主的恩典,也是對他人的服務,任何人
不可以自我安慰,否則,將陷入自戀的態度;六月十二
日,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當中,教宗方濟各如此
表示。
教宗強調,為了感受到安慰,需要有一顆開放的心、一
顆神貧的心,不是不義的封閉之心。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選自《格林多人後書》,聖保祿宗徒
有八次提到安慰;安慰的第一個特徵是不能自給自足。
教宗解釋說,安慰的經驗是一個靈性的經驗,始終需要
他者性才能圓滿;任何人不能自我安慰。
如果,誰試圖自我安慰,他最終將陷入自戀、自我粉飾
、自我表現的態度。
在福音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人,例如,『總是
自我滿足』的法學士、在奢華宴樂中自以為得到安慰的
財主。
而且,法利塞人在祭台前的祈禱更把這種態度淋漓盡致
地表達出來;他說:『我感謝禰;因為,我不像其他的
人』(路十八11)。
教宗指出,他注視著自己被意識形態粉飾的靈魂而感謝
上主。
因此,真正的安慰需要他者性;首先,需要領受,因為
,給予安慰的是 天主, 天主賜予這恩典。
此外,真正的安慰也需要通過他者性才能得到成熟,即
安慰他人;安慰,是從領受恩典到服務他人的過程。
教宗解釋說:真正的安慰具有雙重的他者性:恩典和服
務;如果,我允許 上主的安慰之恩進入我內,那是因
為我需要得到安慰。
為了得到安慰,我必需承認自己有所欠缺;只有這樣,
上主才能來安慰我們,並託付我們安慰他人的使命。
擁有一顆開放的心,既領受恩典又提供服務,實屬不易
,雙重的他者性使安慰得以實現。
因此,我們必需有一顆開放的心;為能心靈開放,我們
需要有一顆幸福的心。
當天的福音即在闡明誰是幸福的人、誰是有福的人。
教宗說:是窮人,他們心靈開放,具有神貧的態度。
是那些哀慟的人、溫良的人,他們心地溫和。
是那些饑渴慕義的人,他們為正義抗爭。
是那些憐憫人的人,他們仁慈地對待他人。
是心裏潔淨的人、是締造和平的人、是那些為了正義、
為熱愛正義受迫害的人。就這樣,只有心靈敞開,
上主才能帶著安慰的恩典和安慰他人的使命進入心中。
反之,封閉之人是那些感覺精神富饒、感到自我滿足的
人;是那些不需要哭泣的人,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義人
;是那些不懂什麽是溫良的暴徒、是那些喜愛不義的惡
人、是那些從不需要寬恕的不仁慈的人;因為,他們不
覺得自己需要被寬恕。
是那些心靈骯髒的人、戰爭的製造者、不愛好和平的人
、是那些從未受到批評或迫害的人;因為,他人所遭受
的不義,對他們而言無關緊要。
這些人心靈封閉,他們不幸福;因為,安慰的恩典無法
進入他們心中,他們也無法安慰他人。
最後,教宗邀請大家反思自己的心靈是否開放,能否祈
求安慰的恩典;然後,將安慰施予他人。
教宗勉勵道,讓我們在今天不斷反思這些問題,並且向
常常試圖安慰我們的 上主表示感謝;只要我們的心靈
能打開一個小縫, 上主就有辦法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