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者與邀請者的正確態度
【福音:路十四 1,7 ~ 14】
安息日,耶穌進了一位法利塞人首領的家中吃飯,他們就
留心觀察祂;耶穌也注意到,被邀請的人如何爭選首席,
便對他們講了一個比喻說:「幾時,你被人請去赴婚筵,
不要坐在首席上,怕有比你更尊貴的客也被他請來,那請
你又請他的人要來向你說:請讓座給這個人!那時,你就
要含羞地去坐末席了。
幾時,你被請,應去坐末席,等那請你的人走來給你說:
朋友,請上坐罷!那時,在你同席的眾人面前,你才有光
彩。
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
舉」。
耶穌也向請祂的人說:「幾時,你設午宴或晚宴,不要請
你的朋友、兄弟、親戚及富有的鄰人,怕他們也要回請、
還報你。
但是,你幾時設宴,要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
的人,如此,你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可報答你的。
但是,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能得到賞報」。
【經文脈絡】
古典希臘、羅馬文學中有一種被稱為「饗宴」的文學類型
,以柏拉圖的「饗宴篇」為代表,這種文學類型主要是以
一個宴席的場合為背景,主要的內容則是席間人物的談話
;類似的文學類型也多次出現於新約作品之中,例如:路
二二24 ~ 34;若十三~十六。
路十四 1 ~ 24也是一個類似的情況,記載耶穌在一位法利
塞人首領家中做客時的四段談話,這四段談話含有不同的
主題 : 首先是、論辯在安息日治癒病人的合法性(1 ~ 6)
;接著兩段說明、「接受邀請」及「邀請人」的正確態度
( 7 ~ 14);最後是、一個關於宴會的比喻(15 ~ 24)。
這個主日的福音就是選自這段經文中間的兩段談話(路十
四 7 ~ 14),這兩個耶穌的教導具有平行的結構,其中的
意義遠遠超過了一般宴會的情況。
【一個安息日的宴會】
雖然,路加福音曾提到過法利塞人對於耶穌具有敵意(路
十一53),這段福音卻敘述耶穌在安息日進入一位法利塞
人的首領家中吃飯,大概是猶太會堂中的一位領袖在安息
日聚會之後,邀請耶穌到他家中用餐。
然而,福音並沒有描述這個邀請以及宴會的情況;因此,
這段經文的目的只是提供敘述故事的「框架」。
經文特別指出,在場之人都不懷好意地「留心觀察耶穌」
,言下之意是企圖找到祂的缺點好攻擊祂。
【爭奪上座的陋習】
福音的敘述相當幽默:不僅「人們留心觀察耶穌」,同時
指出,耶穌也仔細地觀察那些和祂一起受邀的人,並且,
「注意到他們爭選首席」。
耶穌所觀察到的情形是當時猶太社會常見的現象:在團體
聚會時,常常會按著賓客的身分、地位安排相稱的座位;
但是,往往有人為了顯示自己的重要性便刻意爭取上座。
【受邀者應有的態度】
面對這個情況,耶穌以說比喻的方式對這些人提出教導;
首先,祂針對那些在赴宴時習慣刻意爭取上座的人發言,
警告他們這種行動也許帶來不能預期的消極後果;因為,
可能有身分地位更高的客人會來到,主人將因而要求這些
原本爭得上座的人讓位,他們便會因自己的行動導致公開
的蒙羞。
接著,耶穌說明,受邀者先尋求末位的好處,他們不僅可
避免不必要的羞辱,而且主人更會在必要的情況下,親自
前來、請他們登上高位,他們便可因此得到光彩。
最後,耶穌提出一個顛覆世俗價值觀的結論,這個價值觀
是 天主的價值觀:「凡自高、自大的必被貶抑,凡自謙
、自卑的必被高舉」(參閱:路十八14;瑪二三12)。
【一般主人的態度】
相對於受邀者的態度,耶穌轉變話題教導人們在邀請客人
時所應有的態度;這段話其實超出了耶穌具體所處的情況
,因為,耶穌是受邀的身分。
耶穌先描述當時所盛行邀請人參與宴會的方式,並且立刻
指出,由於受邀的客人們將透過回請來報答這樣的主人;
因此,他們將失去得到更多、更大報酬的機會。
【正確的主人態度】
耶穌積極的建議人們,應該邀請被當時社會視為罪人的人
參與宴會,也就是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
說明邀請這樣的人參與宴會的主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
將得到 天主的賞報,將能夠參與末世永遠的天國宴會:
「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能得到賞報」(參閱:路十四
14,15,路十三28 ~ 29)。
這裏所謂的「復活」,最初僅僅是針對那些由陰府被拯救
出來的義人,在比較後期的時候,這個言論才被用來表達
出在末世普遍性的審判(參閱:宗十42,十七31,二四15
),包括了一切復活的人,不論是義人或是不義的人。
【綜合反省】
路加非常技巧地敘述了耶穌的兩段言論,首先提出消極的
部份,接著給予積極的教導,最後則是末世性的許諾。
這些言論內容都是針對耶穌時代所謂的虔誠人提出的批判
,不但具體地舉出他們的錯誤態度,同時更呼籲應該以
天主為一切行動的準則。
福音作者藉著這個「餐桌的規則」鼓勵信仰團體和每一位
基督徒,不要效法當時一般人常見的價值觀和態度(參閱
:路二二24 ~ 29),整個教會的歷史中有許多美好的例子
證明,基督徒認真地接受並實踐了耶穌的教導。
但是,這段經文也同時教導今日教會中的基督徒常常反省
是否只有表面的虔誠態度,在背後卻隱藏著爭取較高地位
的虛假心態。 摘自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