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被家鄉人士拒絕
【福音:谷六1-6】
耶穌從那裏起身,來到自己的家鄉;門徒也跟了祂來。
到了安息日,祂便開始在會堂裡教訓人;眾人聽了,就
驚訝說:「祂這一切是從那裡來的呢?所賜給祂的是什
麼樣的智慧?怎麼藉祂的手行出這樣的奇能?
這人不就是那位木匠嗎?祂不是瑪利亞的兒子,雅各伯
、若瑟、猶達、西滿的兄弟嗎?祂的姊妹不是也都在我
們這裡嗎?」他們便對祂起了反感。
耶穌對他們說:「先知除了在自己的本鄉、本族和本家
外,是沒有不受尊敬的」。
耶穌在那裏不能行什麼奇能,祇給少數的幾位病人覆手
,治好了他們。
祂因他們的無信心感到詫異,遂周遊四周各村施教去了。
【經文脈絡】
馬爾谷福音在序言(一1-15)之後,以非常大的段落敘述
耶穌公開生活的最初階段(一16 ~ 五43);這期間,耶穌
都在加里肋亞海一帶宣講福音,實行奇蹟、治病、驅魔。
第六章1 ~ 6節才首次報導祂回到家鄉納匝肋;這個主日的
福音內容就是耶穌回到家鄉後所經歷的遭遇。
【回家】
經文一開始,敘述耶穌起身回到自己的家鄉,祂的門徒們
陪伴著祂;福音作者願意表達的是,耶穌在家鄉所有的遭
遇,門徒也應該知道;因為,門徒們將要經歷的生命道路
,基本上,和他們的老師遭遇是相同的。
【家鄉人的反應】
接著,經文敘述耶穌在家鄉所有的遭遇,其中包含耶穌的
行動以及家鄉人的回應;但是,重點明顯的是放在家鄉人
的反應上面。
由眾人聽見耶穌的教訓所做的初步反應,可以看出,他們
對耶穌在加里肋亞的行動略有耳聞。
耶穌在安息日進到家鄉的會堂宣講;但是,經文並未敘述
祂所教導的內容(參閱:路四16 ~ 21),只報導了眾人對
耶穌宣講的反應。
他們首先感到驚訝;而且,似乎認同祂的教導;他們說:
「祂這一切是從那裏來的呢?所賜給祂的是什麼樣的智慧
呢?怎麼藉祂的手行出這樣的奇能?」
【耶穌的宣講和奇蹟】
納匝肋人驚訝「耶穌的智慧」,這是他們對於耶穌的教導
的評價;所有在會堂中聽到耶穌宣講的人,都是這個教導
的見證人。他們經驗到耶穌的宣講和當時的經師完全不同
(參閱:谷一22),肯定耶穌是一位智慧的導師。
其實,在馬爾谷整體脈絡中,智慧,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
,表達耶穌的宣講。
關於耶穌的奇蹟,經文顯示,沒有人懷疑奇蹟的真實性;
卻也沒有人真正了解它的意義。
【耶穌的出生】
耶穌的同鄉們對祂所產生的更重要的反應,卻是懷疑以及
陌生感:「這人不就是那位木匠嗎?祂不是瑪利亞的兒子
,雅各伯、若瑟、猶達、西滿的兄弟嗎?祂的姊妹不是也
都在我們這裡嗎?」
家鄉人不知所措的反應,透露了耶穌的身世:祂從事由父
親所學來的手藝,做木匠的工作(瑪十三55;路四22;若
六42);在耶穌的家鄉,人人都認識祂是瑪利亞的兒子。
一般而言,按著猶太傳統,介紹人時都會指出父親的名字
;福音經文卻提出瑪利亞,沒有提出若瑟;由此大概可以
推論出,這是初期教會對於耶穌身分所有的最原始的回憶
方式,已存在於馬爾谷所蒐集到的傳統材料之中。
【耶穌的兄弟、姊妹】
經文顯示,耶穌家鄉的同胞認識耶穌的兄弟和姊妹,並且
提出祂的兄弟們的名字。
馬爾谷明顯地和路加不同,在寫作福音時尚未感到有必要
強調瑪利亞生耶穌是「童貞生子」。
基於教會定斷瑪利亞童貞受孕、童貞產子的信理,傳統上
,解釋馬爾谷福音中所謂的兄弟、姊妹,是猶太家族習慣
的廣義表達方式,耶穌的兄弟、姊妹,乃是指祂的堂兄弟
、姊妹或表兄弟、姊妹。
【先知在本鄉不受歡迎】
從經文的敘述層面看來,人們由於自以為認識耶穌的身世
,對祂產生反感。事實上,耶穌家鄉的人們所提出的問題
:「祂這一切是從那裏來的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
合理的問題,福音卻沒有提供任何答覆。
福音的作者只摘要性地敘述了耶穌的回應:「先知除了在
自己的本鄉、本族和本家外,是沒有不受尊敬的」。
就形式和內容而言,耶穌的話是一句諺語(參閱:若四44
),祂家鄉同胞對祂所採取的行動和反應,具體地表現了
這句諺語所含的真理。
【信仰與奇蹟】
馬爾谷安排耶穌說出上述的諺語,更重要的目的是,藉以
強調信仰的主題。這個諺語間接地表達出,耶穌的同鄉拒
絕接受這個信仰。
這種情況和上個主日福音中的會堂長雅依洛以及患血漏病
的婦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為,人們缺乏信仰,耶穌在自
己的家鄉,除了給少數幾位病人覆手、治好了他們以外,
「不能行什麼奇能」。
納匝肋人的表現,是耶穌在執行其使命時遭遇到的消極經
驗,耶穌必需經歷這一切,並且戰勝這一切。由於家鄉的
人們沒有接受祂,所以,促成祂繼續到各處宣講施教。
【綜合反省】
耶穌在自己的家鄉納匝肋所有的遭遇,必需放在整部福音
所表達的默西亞使命中來了解;祂的行動幾乎毫無成果,
這是祂自由的選擇接受人性以及做為人所經歷到的最深度
的貧窮。
耶穌所執行的派遣非比尋常,祂家鄉的人們拒絕祂,是自
然、且合乎邏輯的反應;一般人在面對超越自己生命經驗
或理解能力之事時,往往也會表現出相同的態度。
福音敘述人們如此對待了耶穌,也是提前預告了祂的苦難
,祂自由地接受並面對一切苦難,完全不使用暴力;反而
,是以整個生命、以自己的方式迎向一切,同時勝過一切。
耶穌在家鄉不受歡迎,也象徵這並不是真正的家鄉;基督
徒都知道 :「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斐三20)。
摘自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