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擘餅時,他們認出了耶穌
宗二 14,22~33;伯前一 17~21;
路廿四 13~35
甲年耶穌復活期第三主日
「小德蘭福傳之友」指導神師曾慶導神父讀經反省
今天的福音邀請我們,對基督給我們的珍貴禮物
『聖體聖事』做深入一些反省。
我們基督徒都宣認主耶穌復活了,這是我們信經
中極重要的一條,「我們都相信」;但是,我們
有沒有「經驗到耶穌的復活」?
如果,主真的復活了,就應該生活在我們中間;
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是否經驗到祂的臨在?
今天,在厄瑪烏的故事裡面,有兩位大失所望、
滿臉愁容的門徒與復活的基督同行,還和祂交談
了很久;可是,卻沒有認出祂來。
這好像和我們的情況差不多。
然而,五官的感覺不是認出復活的主的必要條件
;所以,我們今天也無須羨慕那些門徒能用肉眼
見到耶穌。
那天晚上,那兩位門徒急忙地返回耶路撒冷,告
訴其他的門徒說,他們是在擘餅的時候認出復活
的耶穌。
「擘餅」一詞是聖體聖事的代名詞;但是,在擘
餅時認出耶穌,是什麽意思?耶穌在擘餅時做了
什麽?
祂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
眼睛就開了,認出是耶穌來。
耶穌那簡單又具象徵的動作,使門徒用信仰的眼
光認出祂;今天,我們也是要從這些動作上看到
復活的耶穌。
首先,對極平常的麵包的祝謝行動,是耶穌一貫
的感恩態度的表現;門徒們跟隨耶穌三年,一定
耳濡目染耶穌的知恩、感恩,「 天父,我感謝
祢」常是耶穌掛在嘴邊的話 (瑪十一25;路十21
;若十一41) 。
耶穌不但常感謝 天父,祂對花、鳥、小孩都很
感激,祂很感激且欣賞窮寡婦慷慨捐出二文錢、
很感激伯達尼的瑪利亞為祂安葬之日預備卻提早
用掉的香液、很感激羅馬百夫長對祂的信德、撒
瑪黎雅婦人的一杯涼水、甚至為祂辯護的右盜⋯
⋯⋯所以,感恩,是耶穌言行的一個特徵,難怪
厄瑪烏的兩位門徒從祂祝謝麵餅的言詞和手勢認
出祂來。 (彌撒聖事是「感恩禮」)
然後,耶穌「擘開」餅!
餅的擘開正是象徵主耶穌自己的身體被長矛刺透
,傾流熱血,為的是使我們被罪損毀得不像人形
的人得到治癒,變得完整。
燃燒自己、光照他人,也是耶穌的特徵;祂是「
我來,不是要人事奉,是要事奉人」的最佳模範
,難怪兩門徒從餅的「擘開」,一下子,就認出
耶穌來。 (彌撒也是「祭獻」)
最後,耶穌把擘開的餅「遞給」門徒,這是祂與
我們共融,分享一切的表現。
祂把門徒當做朋友,不是外人;因為,凡祂從
父聽來的一切,都顯示給門徒了。
祂把祂的 父給了我們 (我們的 天父) 、祂把
祂的母親給了我們 (看,你的母親)、祂把祂的
神給了門徒做為護衛者和真理之 神,祂還要和
我們在聖三内共融:「我在 父内,你們在我内
,我也在你們内」 (若十四20) ,「為使我的喜
樂存在你們内,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 (若十
五11) 。
「給,一切都給」,正是使門徒認出耶穌的另一
特徵。 (彌撒也是「共融」聖事)
今天,我們一起慶祝這感恩、奉獻和共融的彌撒
聖事,應激勵我們去感恩、奉獻和共融。
而且,我們在那裏看到事事感恩、無私奉獻和愛
的分享,我們也會在那裡看到復活的耶穌。
接受復活的耶穌的人一定是如聖保祿說的「時常
喜樂」的人;喜樂的原因是,我們知道我們的罪
獲得赦免、我們的死亡已被征服、我們存有永生
的希望。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位身在痛苦卻能時時感恩的
人的時候;當我們看到樂意為 天主、為他人犧
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接受痛苦死亡的人的時候;
當我們看到慷慨、無私的分享和愛的共融時,我
們就「經驗」到復活的基督。
何處有喜樂的感恩、何處有無私的服務、何處有
仁愛的共融,復活的基督必同在。
我們願意別人從我們身上看到復活的耶穌嗎?
願意幫助失望的人重獲生命的希望嗎?
讓我們時時喜樂、感恩、奉獻、服務、互愛、互
助吧!我們這樣做的話,一定會吸引更多人進入
教會,成為復活的基督的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