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七日、四旬期第五主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
,教宗方濟各主持誦唸三鐘經活動;唸經前,他勉勵聚集
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說,我們蒙召,不是為了譴責和
判斷他人,是承認我們自己是罪人,我們要向
天主請求寬恕,祂願意賜予我們獲得新生命的機會。
主日福音若八 1~11記述耶穌寬恕淫婦的故事;教宗說,
在這個事蹟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經師和法利塞人
想要審斷這位在犯姦淫時被捉住的婦人;然而,耶穌卻想
要救她。
耶穌來,不是譴責和判斷,是給予新生命;聖史若望強調
,經師和法利塞人這麼做是要試探耶穌,好能控告祂。
耶穌先是保持沉默,彎下身去,用指頭在地上畫字;教宗
表示,這像是提醒我們, 天主是唯一的立法者和判官,
祂在石板上刻寫了十誡。
耶穌對在場的人說,誰沒有罪,先向這婦人投石。
也就是說,祂在喚醒那些自稱是正義的擁護者的良知,也
提醒他們是罪人。
一聽耶穌說,誰沒罪,就先投石;他們就從年老的開始到
年幼的,一個一個地都溜走了。
教宗說,這場景也邀請我們每個人意識到我們都是罪人,
邀請我們丟棄手中誹謗、判斷和說長道短的石頭;有時,
我們總是想要向別人扔出這三種石頭。
當我們議論別人的長短時,就是在扔石頭;我們就如同福
音中的那些人一樣。
按照福音的描述,最後,只留下耶穌一人和站在那裡的婦
人;耶穌是唯一一位沒有罪的人、唯一一位可以向這位罪
婦投石的人,祂卻沒有如此做;因為, 天主絕不喜歡惡
人喪亡,卻喜歡惡人歸正、離開邪道,好能生存(參閱:
則卅三11)。
耶穌以令人驚歎的話語對婦人說,『去吧!從今以後,不
要再犯罪了!』
教宗說,耶穌為她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一條出自慈悲的
道路,這條道路要求她努力不再犯罪。
這是一個適用於我們所有人的邀請;在這四旬期間,我們
蒙召意識到自己是罪人,並懇求 天主的寬恕。
寬恕使我們得以和解、獲享平安,同時也使我們重新開始
一段新的歷史。
每一次真正的悔改都意味著一個嶄新的未來、新的生命、
美好的生命、擺脫罪惡的生命以及豐盛的生命,不要害怕
向耶穌懇求寬恕;因為祂給我們開啟那獲得新生命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