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的精神
四旬期開始,我們再一次進入準備迎接踰越奧蹟的時期
,認識「四旬期精神」更能幫助我們做更妥善的準備;
然而,要認識「四旬期精神」,不可忽略四旬期在歷史
中的演變,方容易把握其精髓。
以下是羅國輝神父《踰越》一書中有關四旬期的摘要 :
四旬期的起源
宗徒時代,基督徒的唯一慶節是主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
、每年的踰越節及每個主日;之後,隨著時代與教會的
發展所加入的慶節,都是指向這「獨一無二」的踰越節
奧蹟。
第二世紀,每年踰越節,慶祝主死而復活的時候,同時
,舉行慕道者的入門聖事(洗禮、聖體);因為,入門
聖事就是踰越奧蹟的實現,人領受入門聖事就是與基督
一起死亡、並與基督一同復活(羅六 3~14)。
所以,當我們準備踰越節的時候,也同時準備入門聖事。
在第一世紀末,教會已用齋戒的方式來準備洗禮;而且
,齋戒的人不只是受洗者,也包括施洗者及其他的教友
們。
第二世紀,不同地方的教會也以一天、兩天或四十小時
的齋戒來準備踰越節。
以上,我們可以從敘利亞傳統的《十二宗徒訓誨錄》及
羅馬教會傳統的聖猶斯定《第一護教書》中得到佐證的
資料。
第三世紀初,羅馬教會已於踰越節前一周加緊以祈禱、
覆手、驅魔等為候洗者做準備,並要求候洗者於星期五
、六守齋,守夜直到雞鳴時接受入門聖事。
第三世紀末,北非及北敘利亞教會把齋期延長為一周;
不久,羅馬教會也把齋期跟著延伸為一周、來準備踰越
節。
第四世紀初,羅馬教會可能已將一周的準備期增加為四
周,而且以整數稱之為「三旬期」。
候洗者的考核禮分佈於這期間,可見直到此時期,基本
上,踰越節的準備是慕道性的,為候洗者加緊皈依及靈
修的操練;為已受過洗的基督徒,是不斷地再慕道、再
皈依的時期。
正如聖猶斯定所強調:我們要和候洗者一起祈禱守齋,
好在踰越節,候洗者獲得踰越重生,我們也再獲重生的
效果。
另一方面,第四世紀初,東方教會首先採用了四旬期
(Quadragesima四十天)的齋期來準備踰越節,並把
這時期比做梅瑟在西乃山、厄里亞往曷勒布山和耶穌在
曠野的時期;並且為這個時期的慕道性加上了齋戒抗誘
的涵意。
此外,在踰越節前的四旬期,背離信仰的基督徒被要求
來仿效耶穌在曠野以齋戒來抗拒魔誘,努力祈禱、力行
愛德、補贖罪過,是因為他們被視為特別需要再慕道、
再皈依的人。
到此,四旬期遂包括了悔罪者做補贖、齋戒和抗拒誘惑
的角度。
第四世紀末期,始自東方的四旬期漸漸進入了西方教會
,亦在這個時候,羅馬教會也採用了以四旬期來準備踰
越節。
當時的四旬期,是包含著慕道(為候洗者準備洗禮)和
悔罪抗誘(為公開的悔罪者準備修好聖事)的基本要素。
五至六世紀,是四旬期的內容發展得最為齊備的時候。
「四旬期精神」的衰落
受到中古世紀黑暗期的衝擊,四旬期的原本精神逐漸淹
沒,羅馬禮在第五世紀末,在四旬期的第一周的星期三
、五、六加上了「四季齋期」;因此,取消了四旬期第
二主日原有的彌撒及候洗者的考核禮,原先每個主日的
讀經也為之搬動,候洗者考核禮則延至三、四、五主日
舉行。
六世紀開始,因為成人入教已經減少了;所以,成人慕
道程式已漸漸式微,繼之而起的是嬰孩洗禮。
第六世紀中葉,一般都是嬰孩領洗,將全部嬰兒洗禮的
禮儀改在平日舉行。
第六世紀下半葉,為使受洗嬰兒的父母多受輔導,所以
,把嬰兒候洗者的禮儀增加至七次;可惜,嬰兒洗禮也
只是平日半私人性的舉行。
之後的發展更是越來越糟,嬰兒洗禮越來越提早、頻繁
密集且隨時隨地舉行。
發展至此,昔日以入門聖事為首要主題來準備踰越節的
四旬期精神已蕩然無存了。
自九世紀之後,洗禮已漸漸離開了踰越節,而且出現了
新的形式,就是一次將昔日原是成人慕道過程的收錄禮
、考核驅魔禮、授經禮等一併跟洗禮施行於嬰孩身上,
往日的慕道過程及其禮儀已全部崩潰;而且,四旬期已
不再是為準備入門聖事。
本來與洗禮有關的主日讀經已全部解體,四旬期的慕道
性已徹底消失。
同時,齋戒的觀念也漸漸地離開了本來的意義。
昔日,四旬期是使人皈依 上主的準備期,齋戒只是一
種抗誘、慕道的方法;但是,自五世紀,齋戒漸漸地被
視為一種德行及目的,並追求字面上四十天的齋期,把
四旬期的開始提前到首主日前的星期三。
到此,四旬期是慕道者及教友準備迎接踰越節、與基督
耶穌同死同生的精神均不在了;這樣的影響一直延續到
廿世紀的梵二大公會議之後,才出現「四旬期精神」的
復興。
「四旬期精神」的復興
歷經滄桑之後,四旬期變得面目全非,直到梵二大公會
議才議決,「要重新顯示四旬期的雙重內容,就是藉著
紀念和準備洗禮,並藉著補贖( paenitentiam 台灣版
翻譯成苦行),讓信友更熱切地聽取
天主聖言,並誠懇地祈禱,以準備慶祝踰越奧蹟」(禮
儀憲章109)。
非常清楚地,今日教會要求恢復四旬期的本來面目。
首先,四旬期的目的是為準備在踰越節慶祝耶穌基督死
而復活的踰越奧蹟;因此,這時期的禮儀基本目的是:
為將於復活夜受洗的候洗者做最後階段的準備。
為接受過洗禮的基督徒,是陪伴候洗者做準備,並藉此
紀念自己的洗禮、準備自己的再皈依。
為達到與主同死同生的洗禮目的,我們在四旬期做妥善
的準備,藉著悔改補贖(實行和好聖事、齋戒抗誘、行
愛德等等),以獲得真正皈依的效果;歸根究柢就是以
天主聖言為生活的基礎,在祈禱的動力之中,不斷死於
罪惡,具體地活於基督。
換言之,四旬期,是整個教會,包括候洗者和教友在踰
越節前的慕道期,為使我們再一次在基督內踰越。
一九七○年出版的《羅馬彌撒經書》、一九七二年出版
的《成人入門聖事禮典》等禮書,均對於「四旬期」禮
儀做了許多的修正,復興四旬期的原有精神,還以其原
來的面目。
四旬期,是整個教會的慕道皈依期,期盼藉著四旬期的
禮儀, 上主以祂的聖言親臨我們當中,邀請我們洗心
革面,好迎接踰越節的奧蹟,並使我們奉行祈禱及仁愛
的工作,參與重生的聖事,到達 天主子女的恩寵境界。
摘自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