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恩的渴求
列下五 14 ~ 17;弟後二 8 ~ 13;路十七 11 ~ 19
默想
今日的第一篇讀經和福音明顯地有很多共通點:敘利亞人
納阿曼和撒瑪黎雅人這兩位外邦人都患了痲瘋病;兩人都
排除初步困難,找到適當的人求醫,納阿曼找到以色列的
先知厄里叟,撒瑪黎雅人找到耶穌;兩人都受到考驗,卻
克服困難,納阿曼要到約但河浸七次、撒瑪黎雅人要到猶
太司祭前受檢驗,他們起初都不想做;兩人痊癒後都回來
感謝 天主。
兩篇讀經都指出感恩的重要;對於今日成長於幸福環境中
的人,一切以為理所當然,不曉得感恩,似有當頭棒喝的
啟發。
現在,讓我們從救恩的角度反省今日的福音。
故事的背景是,耶穌往耶路撒冷途中,經過撒瑪黎雅和加
里肋亞的邊境,即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時常發生衝突的地
方。
這兩種人原本不會生活在一起;但是,痲瘋病使一切改變
了,使他們同舟共濟,忘卻仇恨,建立一個相依為命的團
體。
痲瘋病人殘缺的外貌,被認定是罪惡的結果,扭曲了
天主的肖像,猶太人不會接近;再加上痲瘋病會傳染,患
者被迫離開民居,生活於無人願住的地方;整個情況代表
一個無救恩的狀態,既無助、又無奈,唯有耶穌可以解救
他們。
要得到解救,他們要懂得去求,而且求得很有技巧;他們
按照法律的規定,遠遠地站著,非常有默契地大聲喊叫:
「師傅,耶穌,可憐我們罷!」
大聲說話不能雜亂無章、各說各的,如此則沒有人聽懂你
說甚麼;大聲說話必需上下一心,整齊地說同一的東西,
別人才聽到你的話。
大聲亦表示祈求的懇切,是一種觸動心靈深處的渴求;他
們一齊呼叫「耶穌的名字」,即把耶穌看成朋友,把關係
拉近了。
的確,聖經顯示,耶穌俯聽朋友的呼求;耶里哥的瞎子是
如此、十字架上的強盜也如此稱呼耶穌便得到垂允。
他們「呼叫耶穌可憐他們」,這比直接「叫耶穌治好他們
」有更高的技巧;因為,深信耶穌早知他們的需要,一切
盡在不言中。
耶穌並沒有立刻治好他們,只要求他們往司祭那裏去接受
檢驗;這是信德的考驗,他們總算服從耶穌的話,因此,
在途中便痊癒了。
他們痊癒後,外在的環境並沒有迫使他們非在一起不可;
他們選擇分開了。
其中九位大概急於過正常的生活,立刻跑去找司祭檢驗;
只有撒瑪黎雅人領略 天主救恩的美妙,融入社會立刻變
得次要了,他突破了物質境界的需要,進入到屬靈境界,
離開一個道不相同的團體,回去讚美 天主。
這位撒瑪黎雅人第一次遇到耶穌時是站著懇求,第二次卻
跪伏感謝;跪伏,是對 天主虔敬的表示,一方面、承認
耶穌 天主性的身分,祂是救恩的來源;另一方面、感恩
之心去到不能控制的地步,故激動得「大聲讚美」。
路加特別聲明「這人是一位撒瑪黎雅人」,暗示救恩來自
耶穌,本先惠及猶太人;但是,九位猶太人滿足物質境界
的獲得,錯過了更重要的救恩。
他們痊癒的只是肉體,仍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完全治癒
的只有撒瑪黎雅人一位,難怪,耶穌說:「你的信德救了
你」。
事件的重心似乎不在於感恩與否,是在於獲得救恩與否;
天主不在乎我們的感恩,感恩不能增加 天主任何東西,
卻為自己帶來好處。
耶穌的來臨,正是為救我們離開可憐的狀況;錯過救恩,
才是耶穌嘆息的原因。
我們都曾患病,通常只是就醫、吃藥,恢復健康;有沒有
藉此看到自己的有限性,整個人需要 天主?
換句話說,疾病能夠是個機會,使人不停留在物質的境界
,在屬靈上渴求 天主的救恩。
我們的確從需要開始引起動機,但是,不要滿足於物質層
次的獲得,這樣的信仰沒有深度,錯過了更美好的東西。
讓我們向撒瑪黎雅人學習,不但能喊出:「耶穌可憐我們
罷!」更能領略救恩的可貴,俯伏在耶穌腳前,衷心感謝
、讚美 天主。 作者 吳智勳神父
反省與實踐:
當我們生病或是遭遇困難時,內心有沒有渴望
天主賜下勇氣和智慧,幫助自己忍受痛苦、度過難關?
自己有無去醫院、養老院、痲瘋院、孤兒院等服務的經驗
?是否曾反省過自己的心態?
是喜樂還是害怕?是冷漠還是熱情?
除了為病人祈禱外,我們是否也常為醫護人員祈禱?
祈求 天主賜給他們更深的靈命,好好照顧病人,也好好
照顧自己?
信友禱文:
請為痲瘋病患祈禱
祈求仁慈的 天主賜給痲瘋病患者喜樂的心和生存的希望
;也開啟人們的心,主動熱情地關懷他們。
請為醫護人員祈禱
祈求全能的 天主賜給醫護人員智慧與勇氣,熱忱地關懷
病人;也賜給他們寧靜的心,深入自己的靈性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