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洗」是最好的洗禮方式
記得你的洗禮嗎?
神父在你的頭上注水說:「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你付洗。」
你知道,初期教會的候洗者如何受洗的嗎?
在經過了嚴格的慕道過程及通過教會的審核後,候洗者要在流動的活水
(如 : 河川、山澗、瀑布)旁,堅決地棄絕罪過,然後,藉著宣認信德
,接受洗禮(浸洗)。
首先,施洗者詢問候洗者是否相信 天主聖父創造天地......;
在回應「相信」後,將他浸入水中;
再詢問他是否相信耶穌基督 天主子降生成人、死而復活......;
在回應「相信」後,第二次將他浸入水中;
最後,詢問他是否相信聖神、聖而公教會......;
他回應「相信」後,第三次將他浸入水中。
為什麼要浸洗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先回問您是否有溺水的經驗,或者游泳憋氣的經驗?
那種沒有空氣的感覺如何呢?是否覺得接近死亡?
當你重新又呼吸到新鮮空氣時,是不是有重活的感覺呢?
沒錯,洗禮就是要候洗者體驗什麼是「死亡與復活」。
當候洗者浸入水中時,意識到他真正的參與了基督的死亡和埋葬;當從
水中出來的時候,正是像基督一樣由死亡中復活,進入永恆的生命。
所以,這樣「出死入生」的受洗禮儀,當然,要安排在復活夜,才最能
顯示出其內涵意義。
由上述可知洗禮的意義「出死入生」,經由浸洗更能體驗。
那麼,為什麼,今日的洗禮變成了注水式呢?
那是教會到第八世紀末時,歐洲幾乎全都是基督徒了,不再需要成人洗禮
(因為,嬰兒時都已受過洗),成人慕道及浸洗式微了。因此,為了嬰兒
的注洗便沿用至今(其實,為嬰兒最好也行浸水式的洗禮),而且,也給
成人用了!
所以,梵二以後,教會要求復興四旬期的精神、成人慕道,當然,也要求
洗禮能更表達出「出死入生」的意義!
因此,堂區最好在聖堂門口有可以浸洗的洗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