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福音,是主耶穌的命令
宗十 25至26,34至35,44至48;
若壹四 7至10;若十五 9至17
「 小德蘭福傳之友 」曾慶導神父讀經反省
現在,我們還在耶穌復活期,還在紀念主耶穌復活的
奧蹟,每次,復活的基督顯現給信徒們之後都有一個
吩咐或命令,要他們到普天下去為衪作證、傳揚祂的
福音訊息、並給願意的人付洗。
今天的讀經一就是教會的領導人伯多祿因著聖神帶領
,第一次向外邦人宣講福音的例子。
現代的我們還要稟承主的命令,向萬民傳福音,邀請
他們受洗。
今天的三篇讀經都給了我們福傳使命很重要的啟發。
天主子降臨人間前,各地、各族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自
己的宗教信仰,不論信的是一神、還是多神。
多時,他們相信他們敬奉的神只屬於他們,『不願與
别人分享他們的神明』,而且,也無法想像一個唯一
的、有位格的、屬於普世人類的神明。
初期基督徒大都是猶太人,他們也歷經多時的懷疑和
內心的掙扎,才慢慢意識到,其實,基督徒的主是全
人類的主;作為教會領導人的伯多祿更要使人認識到
耶穌基督是全人類的救主。
基督宗教,不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宗教,是屬於所有
人的宗教;「 天主教」(Catholic)即有普世的、
大公的含意,故「 天主教」意指「普世性的大公教
會」,是歡迎所有人加入的教會。
科爾乃略是一位外邦人(羅馬人)、是一位敬畏 神
並履行正義的人(讀經一),而且,在伯多祿來到他
家前,已經是這樣的一位好人。
他見到伯多祿時,跪在他腳前叩拜,使伯多祿很緊張
,趕緊扶他起來說:「起來,我也是個人」。
這個舉動很有意思;在認識真 天主之前,因為無知
,很多好人很容易叩拜小有能力的人為神。
雖然,這些人心地善良、為人也很誠懇;但是,他們
做的還是不對的,應該改正。
從「無知」到「有知」,是我們必須有的人格成長,
我們不能以永遠活在無知中為榮。
科爾乃略是一位敬畏 神和履行正義的人,卻並不代
表他不需要領洗;事實上,聖神帶領伯多祿去他家,
就是要伯多祿以耶穌基督的名給這位好人付洗,讓他
和他的家人都獲得主耶穌堅持的『藉水和聖神重生』
(若三3),也才滿全了主耶穌升天前託付給門徒為
萬民付洗的使命。
我們現代人有時會說:「為什麼要向别人傳基督?
就讓那些像科爾乃略的人好好生活就夠了;為什麼要
給他們付洗?」
這些問題對我們的福傳熱誠造成很大的挑戰。
其實,「領洗」,意味著我認識 天主是誰、基督是
誰,認識到 天主對我們的愛、認識到自己與
天主的關係。
我不是無知的,因著這個認識,我知道自己被愛;因
著這認識,我也願以愛還愛。
生活在愛中的人,是幸福的; 天主是愛,是祂先愛
了我們(讀經二)。
「如果,人肯為朋友捨命,應該是人間最偉大的愛了
」;但是,這「人間最偉大的愛」卻被我們的
天主遠遠地超越:「為義人死,是罕有的事,為善人
,或許有敢死的;但是,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
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了 天主怎樣愛我們!」
(羅五7~8)
對 天主如此大愛毫無感知,是人生最遺憾的事;而
且,領洗是認識到這份大愛的自然表現和回應,沒有
領洗,也就表示還沒有這個認識。
在今天的福音裡,基督命令我們「要彼此相愛」。
彼此相愛的最重要表現,就是與别人分享我們美好的
信仰,讓人也認識到 天主在基督身上表現的大愛而
皈依、領洗,使基督的喜樂成為每一個人的喜樂、使
每一個人的喜樂圓滿無缺。
這就是基督揀選我們、要我們去結「常存的果實」的
意義,不只是現世的幸福,更是永遠的幸福;所以,
「去結常存的果實」,就是帶領人接受永生常存的洗
禮。
我們熱心與人分享的信仰,不是見不得人的「蹩腳貨
」,是最珍貴且最實用的「至寶」,應該自豪地與人
分享。
主耶穌的另一句話對我們也很有啟發:「我稱你們為
朋友,因為,我把從我的 父所聽來的一切都告訴你
們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福傳工作僅止於和非基督徒作朋友
,卻沒有告訴他們耶穌基督;其實,這不是真正作朋
友。
作真正的朋友、對朋友真實的關心,是『要把我們從
父聽來的一切告訴他們』。
「從 父聽來的一切」,總括在讀經二的這一句話裡
:「 天主是愛, 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件事上顯示
出來,就是: 天主把祂的獨生子派遣到世上來,為
我們作了贖罪祭,使我們藉著祂得到生命」;這福音
是必須與朋友分享的。
復活的主要我們去傳福音,傳福音,是主的命令;在
今天的讀經裡,我們得到許多遵從這道命令的很好理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