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的撒瑪黎雅人
【福音:路十25~37】
有一位法學士起來,試探耶穌說:「師傅,我應當做什麼
,才能獲得永生?」
耶穌對他說:「法律上記載了什麼 ﹖你是怎樣讀的?」
他答說:「你應當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
上主、你的 天主;並愛近人如你自己」。
耶穌向他說:「你答應得對;你這樣做,必得生活」。
但是,他願意顯示自己理直,又對耶穌說:「畢竟誰是我
的近人?」
耶穌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來,到耶里哥去,遭
遇了強盜;他們剝去他的衣服、並加以擊傷,將他半死半
活地丟下,走了。
正巧有一位司祭在那條路上下來,看了看他,便從旁邊走
過去。
又有一位肋未人也是一樣;他到了那裡,看了看,也從旁
邊走過去。
但是,有一位撒瑪黎雅人路過他那裏,一看見,就動了憐
憫的心,遂上前,在他的傷處注上油與酒,包紮好了,又
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到帶客店裏,小心照料他。
第二天,取出兩個銀錢交給店主說:請你小心看護他!
不論餘外花費多少,等我回來時,必要補還你。
你以為,這三個人中誰是那遭遇強盜者的近人呢?」
那人答說:「是憐憫他的那人」。
耶穌遂給他說:「你去,也照樣做吧!」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路十25~37,內容分為兩段:首先是
一位法學士詢問耶穌「什麼是最大的誡命」(25~28),
這段對話是三部對觀福音共有的材料(瑪二二34~40;谷
十二28~31);路加的獨特之處是在這段對話之後加上了
著名的「善心撒瑪黎雅人」的比喻(29~37),這樣的編
輯使這段經文得到特殊的重點。
【永生與天國】
經文的開始,敘述一位法學士前來請教耶穌:「應當做什
麼,才能得到永生?」
作者指出,這人居心不良,企圖用提出問題的方式來試探
耶穌。
所謂「永遠的生命」,就是指 天主許諾的產業,猶太傳
統通常以「天國」表達 天主許諾的產業;「永遠的生命
」是希臘化的猶太世界所盛行的表達方式,這點說明路加
的寫作對象主要是希臘化的猶太基督徒或外邦基督徒。
【耶穌贊同祖傳法律】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舊約聖經早有明確的教導;因此,
耶穌透過反問的方式讓這位法學士自己說出聖經中的相關
規定。
路加透過這樣的對話讓讀者看出來,耶穌完全贊同、並且
遵守法律書中的規定(參閱:瑪五17)。
【愛 天主】
福音首先引用申六 5 的經文,要求完全的獻身給
天主:「你要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 上主,你的
天主……」;這句話是猶太人對「十誡」中的第一條「我
是 上主你的 天主……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出二十2~3)的一個新的表達方式。
【愛人如己】
此外,福音經文還引用了肋十九18:「要愛人如己」,要
求尊重鄰人。
肋十九34將這個愛鄰人的命令也擴大到愛外方人,要求當
時的猶太人把愛護外方人如同自己的同鄉一般。
七十賢士譯本(希臘文舊約聖經)將這段翻譯為「愛近人
」,這句話也成為路加所引用的經文。
「近人」,在當時的環境中被瞭解為朋友、或者是在自己
身邊鄰近逗留的人;所謂愛他們如同愛你自己,並不是指
「愛人的程度」,僅僅是強調「愛人的必要性」,說明愛
近人和愛自己在法律上具有一樣的重要性。
【誰是近人?】
這位法學士對舊約聖經的教導自然是十分熟習,他似乎也
感覺到耶穌的話中有話,因而覺得有必要證明自己有理,
就詢問耶穌:「誰是我的近人?」
耶穌並沒有直接回答「到底誰是近人」,卻向他說了一個
比喻。
【善心撒瑪黎雅人的比喻】
由耶路撒冷前往耶里哥的路程大約有二十七公里,高度落
差將近一千公尺;因為,整條路穿越猶大曠野,在耶穌的
時代是相當危險的路途。
有一位旅人在這條路上遇到強盜,此人不僅被強盜搶劫,
還被嚴重打傷,半死半活地躺在路邊。
前後有三人遇見這位急需救援的可憐人,這些人的反應卻
彼此形成強烈的對比。
首先是一位司祭和一位肋未人,他們大概是剛完成聖殿中
的職務,正走在返家的途中,在路上碰到這位急需救援的
「同胞」,卻視若無睹地匆匆離去。
第三位是一位向來被猶太人輕視的撒瑪黎雅人,這人看見
這位重傷倒地的人,立刻動了憐憫的心;他完全不顧撒瑪
黎雅人和猶太人之間固有的仇恨(參閱:路九52;若四 9
),無視於自己也有遭遇同樣傷害的危險,立刻停下腳步
,救助這位可憐人。
這位善心的撒瑪黎雅人還更進一步地花費自己的財物,要
求客店主人持續照顧、幫助這位被搶的人。
【比喻的啟示】
敘述故事至此,耶穌才回頭以法學士所提到的問題反問他
說:「你認為,這三個人當中誰是那位遇到強盜者的近人
呢?」
答案當然是不言可喻;耶穌遂要求法學士同樣地以憐憫心
處理一切人和事務(參閱:路十八22,路十九8;宗十 2
),這個要求一方面回應了這位法學士最初請教耶穌的問
題「我該做什麼才能獲得永生呢?」(路十25)另一方面
,也和「愛仇」的教導(路六27~36)相互呼應。
【綜合反省】
其實,今日的福音是由兩段教導性的談話所組成,第二段
的談話回答了第一段談話所提出的問題,並且使重點單方
面的偏向於「愛近人」的教導。
第一段談話的內容是三部對觀福音所共有的,主題也是來
自猶太傳統的「法律」問題;根據舊約的法律,為得到真
實永遠的生命,必須有愛近人的行為。
路加在這段對話中加上「善心的撒瑪黎雅人」比喻,藉以
說明耶穌的教導使舊約的法律更為成全,把猶太傳統中「
愛近人」的要求提升到「愛仇人」的層次。
在教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非常恰當地將比喻中「善心的
撒瑪黎雅人」評價為基督徒愛人的最佳典範;由於這個愛
的最深的基礎乃是 天主和耶穌基督對於罪人的愛,因此
,在教父們詮釋聖經的作品中,這位善心的撒瑪黎雅人常
被當做代表耶穌自己的最佳圖像。
摘自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