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從俯伏到朝拜
(耶穌顯聖容慶日)
圖: 耶穌顯聖容。
主內的兄弟、姐妹:
每年八月六日是教會禮儀的「耶穌顯聖容慶日」,這主日
巧好適逢其會;慶日選讀的福音與四旬期第二主日相同(
瑪十七1~9),但是,其它兩篇讀經則有所不同;顯然,
教會願意我們在不同的情境和脈絡下理解福音,深入信仰
,更加認識耶穌。
聖伯多祿見證耶穌顯聖容的事蹟,絕不是虛構的荒誕故事
;因為,他親眼見過耶穌的威榮。
隨後,他還向我們講述當時的所見所聞(讀經二:伯後一
16~18)。
當然,福音的敘述更加完整;這個事蹟,聖史瑪竇說,是
「六天以後」發生(瑪十七 1),一如聖史馬爾谷(谷九
2);意思是,滿了六天後,也就是在第七天。
我們都記得,「第七天」,是 天主完成了一切造物工程
後、休息的日子,定為聖日(創二1~3)。
我們也記得,梅瑟在西乃山上等候了六天,
上主在第七天才從雲彩中召叫了他,讓他看見
上主的榮耀(出廿四15~16)。
「滿了六天」,在聖經中是一種概念的表達,意味著一切
都已準備就緒,就只等待重大事件的到來。
因此,為能更加瞭解耶穌顯聖容的事蹟,我們必需要回顧
六天前發生的事 : 六天前,伯多祿宣認耶穌是「默西亞、
永生 天主之子」(瑪十六16);耶穌也向門徒們說明:
祂必需上耶路撒冷去,在那裡受許多苦、並將被殺;但是
,第三天,必要復活(瑪十六21)。
六天的時間,使得伯多祿的宣認趨於成熟,同時也堅定了
耶穌受苦的意志;雖然,門徒們當時仍未明白為何耶穌必
需受苦;但是,對耶穌而言,祂已確定這是 天父的旨意
,並且也真誠予以接受。
耶穌意識到,祂的苦難,是祂唯一朝向光榮的橋樑、也是
使人能夠親近 天主的道路。
六天以後,耶穌帶領三位門徒上了一座高山,其中一位就
是伯多祿;「在他們面前,變了容貌,祂的面貌發光有如
太陽、祂的衣服潔白如光」(瑪十七 2)。
「有如太陽的光」是非常耀眼的光、無法直視的光,這光
雖然吸引人,卻也委實令人懼怕;人可以選擇趨近,也可
以遠離。
「衣服」,指的是一個人的形象,在此說明耶穌全然是光
,「在祂內沒有一點黑暗」(若壹一 5);誰若跟隨祂,
就將在光中行走。
聖史瑪竇還敘述說,在耶穌顯聖容的時候,梅瑟和厄里亞
也出現、並且與耶穌談論(瑪十七 3)。
梅瑟和厄里亞是舊約的兩位重要人物,他們都曾親眼見過
上主的光榮;在西乃山上,梅瑟在領受 天主十誡的時候
,那時,山上雷電交作、濃雲密佈、角聲齊鳴,令人心驚
膽怕(出十九16~19)。
在曷勒布山上,厄里亞當時正在逃命; 天主在寧靜中、
在輕微細弱的風聲中顯示給他、安慰他、鼓勵他(列上十
九11~13)。
天主能以雷霆萬鈞之勢顯示自己、也能以溫文柔和的形象
顯示自己,梅瑟和厄里亞都曾見過 上主的光榮;但是,
他們現在看見的卻是另一種不同的形式。
這次, 上主光榮的顯現,全部是光:耶穌的面貌發光有
如太陽、祂的衣服潔白如光,還有光耀的雲彩、光亮的聲
音。
這是 上主親近人的榮光,讓他們不再戰戰兢兢、蒙頭蒙
臉;反而敢於直視 上主、與 上主親密談論。
耶穌,就是親近我們的 上主榮光;聖史瑪竇為了讓我們
明認這一點,就把耶穌受洗的事蹟與耶穌顯聖容的事蹟貫
穿起來。
在耶穌受洗時,三部《對觀福音》都記載,有聲音從天上
傳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瑪三17;谷一
11;路三22)。
然而,在耶穌顯聖容時,只有聖史瑪竇告訴我們,天上也
發出同樣的聲音(瑪十七 5;參閱:谷九 7;路九35)。
耶穌是 天主所喜悅的,這點表明,耶穌與 天主的共融
關係:耶穌,不是下人,是 天主的愛子;祂向我們展示
天主、讓我們看見 天主的具體面貌。
因此, 天主明示我們說:「你們要聽從祂!」(瑪十七
5;谷九 7;路九35)。
聽從耶穌,就是聽從 天主、親近 天主!
門徒們自然很渴望親近光榮的耶穌、想搭帳棚與祂同住(
瑪十七 4);但是,他們聽了天上傳來的聲音之後,卻都
「俯伏在地,非常害怕」(瑪十七 6)。
耶穌遂前來,扶持他們,對他們說:「起來吧,不要害怕
!」(瑪十七 7)。
能夠叫人不要害怕的,通常是很有能力的人;甚至說,是
具有 天主大能的人。
聖史瑪竇因此也透過這種方式,讓我們認識耶穌:祂是
天主所喜悅的,具有 天主的全能。
現在,我們進到更關鍵的、認識耶穌的敘述,這敘述的重
點在於,門徒們從俯伏在地到站立起來的姿勢。
俯伏,就是臉朝下、趴在地上;若要從這個姿勢起身站立
,人就必需首先手足伏地、雙膝跪著、兩手撐地;這就是
聖經記述的朝拜的姿勢,而且朝拜的物件就是「人子」。
在《達尼爾書》中,達尼爾看見這位「人子」乘著天上的
雲彩而來,擁有永遠的王權(讀經一:達七13~14)。
後來,達尼爾與祂接觸,頓時嚇得全身無力、面色蒼白、
俯伏在地;「人子」卻來扶持他、叫他不要害怕。達尼爾
便用膝和手掌支撐著起來,也就是朝拜了「人子」(參閱
:達十 8~12)。
這也是門徒們看見耶穌顯聖容時,對耶穌的朝拜舉動。
在顯聖容的事蹟中,耶穌親自引導我們把害怕的情緒轉變
為朝拜的虔敬:只要朝拜祂,就不必害怕;只要聽從祂,
就能在光中行走。
從高山下來的時候,耶穌囑咐門徒們,在祂由死者中復活
以前,不要將所看見的事告訴任何人;這是因為,耶穌在
山上顯示的光榮是祂復活的光榮,這光榮不是孤立的,卻
總是與祂的苦難和死亡相連,藉此表明這是救贖性的光榮
,免得門徒們在還沒體驗到祂的死亡和復活之前,就大談
特談這光榮,以致這光榮被神奇化,因而削弱了這光榮的
真實意義。
那是耶穌做為基督的意義、也是我們做為基督徒的意義:
我們的信仰是救贖性的信仰。
我們的信仰不能依靠引人注目的奇事來維持,卻必需透過
認識所信仰的那一位;耶穌願意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親近
祂、認識祂、跟隨祂,不要害怕;祂自己也以平常的方式
、不耀眼的方式親近人。
當然,常與 天主親近的人必定也要分享 天主的光。
同樣的,耶穌也與我們分享祂的光,對我們說:「你們是
世界的光;你們的光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
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 父」(瑪五14~16)。
但是,我們這世界的光並不是耀眼的光,是為叫人能張開
眼睛觀看的光;因此,我們也不必在人前炫耀。
主耶穌只要我們明認,我們所有做祂門徒的人,在我們內
都有祂的光;這原是我們的身分。
藉此信念,我們便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坦然面對一切,包括
痛苦,甚至死亡;堅定不移地跟隨耶穌、朝拜耶穌。 阿們
~ 張德福神父 摘自梵蒂岡廣播電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