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信德的祈禱
出十七 8 ~ 13;弟後三 14 ~ 四 2;路十八 1 ~ 8
默想:
路加福音神修性極強,尤其注重祈禱,他指出,耶穌在其
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或做重大決定時,都先行祈禱,例如 :
受洗、揀選門徒、顯聖容、山園中、十字架上等。
路加希望所有基督徒時常懷著信德祈禱;比喻前後的話:
「人應當時常祈禱,不要灰心」;「人子來臨時,還能在
世上找到這種信德嗎?」是圍繞主題做首尾呼應。
今日福音的比喻是路加獨有的,一般的標題是「不義的法
官」;其實,稱之為「祈禱的寡婦」可能更恰當。
比喻大概是耶穌就地取材,再加以引申。
當時的法官,由羅馬人任命,他們多是外邦人,對猶太人
無甚好感,不會熱心為猶太人主持公道,何況是一位無財
無勢、毫無油水可撈的窮寡婦?
由於她不斷哀求,法官免得被她糾纏,也免得她在絕望之
餘突然發難襲擊他,(原文的確有怕被襲擊之意),權衡
利害之後,便勉為其難,替她申冤。
比喻的結論是:一位不義的外邦法官,為了避免麻煩或因
利害關係,尚且為一位猶太窮寡婦申冤;何況,公義的
天主、以色列的 天主,怎會不替自己的選民、一位最需
要幫助的窮寡婦去申冤呢?
所以,比喻的重點,不在要學窮寡婦面皮夠厚、不斷對
天主疲勞轟炸,是要相信 天主是公義的,祂自會照顧我
們真正的需要。
這就是結論的挑戰:「人子來臨時,還能在世上找到這種
信德嗎?」
以色列人有極強的祈禱傳統,他們是喜歡祈禱的民族,聖
詠就是他們向 天主的祈禱。
促使以色列人祈禱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民族常處於憂患
之中,憂患意識使他們感覺自己無能,一切都要靠
天主的幫助。
比方,第一篇讀經講及以色列人與強大的阿瑪肋克人交戰
,戰敗,便會死亡;因此,梅瑟上山,高舉雙手,這是向
天主祈禱的姿態。
耶穌在十字架上伸開雙手,就有為世人求 天主的意思。
梅瑟舉手祈禱,以色列人便獲勝;他疲倦,放下雙手,以
色列人就戰敗;這表示,勝敗皆在 天主手裡,但是,人
的祈禱可獲 天主垂允。
我們可對今日的聖經章節做反省 : 現代人生活於幸福中,
並不覺得需要 天主,全無窮寡婦那種迫切需要;甚至,
連祈禱也沒有興趣。
中國俗語說:「人到無求品自高」,那是人與人之間平面
關係可以如此說;若是人與 天主之間縱面關係則會變成
「人到無求品自驕」了。
人不再求 天主,是驕傲的表現,是今人最明顯的過失;
然而,別人的幫助,可激發這失去的興趣,例如,梅瑟因
疲倦便垂下手時,亞郎與胡爾在兩旁托著他的手,使他能
繼續向 天主祈禱。
我們能有這樣的經驗:一個人祈禱,容易疲倦和沉悶,有
別人在旁邊一起祈禱卻特別容易。
如果,一個人不想唸玫瑰經,不妨試試,二、三個人一起
唸,保證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你會對耶穌的話:「你們二
、三人以我的名聚在一起,我就在其中」;有新的體驗。
我們也可問自己:「我有一份謙虛的心祈禱嗎?」
比喻中,耶穌選用婦女為主角,卻不用男人,大概是有深
意的。
一般而言,男人祈求,不但沒有耐性,更缺乏一份謙虛,
;可能,比較上,男性不肯低聲下氣,求而不得便放棄,
不像婦女有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
耶穌用女人當比喻的主角,大概令法利塞人感到不舒服;
卻是提醒所有人,必需謙遜地對 天主說:「
天主,我需要祢」。
對祈禱有興趣、有耐心、夠謙遜,還可能做到;若要相信
祈禱的力量,並相信 天主會把最好的賜給求祂的人,這
才是困難的,特別是求而不得的時候也如此。
所以,耶穌向聽眾挑戰:「人子來臨時,還能在世上找到
這種信德嗎?」
今日的福音既重視祈禱,讓我們懷著信心,謙虛地求
天主幫助我們恆常祈禱,特別請女教友以她們的祈禱豐富
自己的教會,使基督今日來臨時,能在我們當中找到有信
德的人。 作者 吳智勳神父
反省與實踐:
反省自己在優渥的環境中是否常常想到感謝 天主照顧?
當自己身陷困境中時,是否也想到向 天父祈禱?
祈求祂的助佑?
我們是否時時刻刻想到 天主,呼求祂的名?
求祂加深我們的信德?
信友禱文:
請為病痛中的人祈禱
祈求仁慈的 天主照顧他們的身、心、靈,也眷顧他們的
家人、親友和看護者,在病痛中猶見希望。
請為單親家庭祈禱
單親家庭的家長時常得在工作之餘再獨力撫養孩子,身兼
數職,身心俱疲;祈求仁慈的 天主賜給他們力量,在忙
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喘息的時間,有足夠的能量面對生活
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