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耶穌到    天父那裏去

圖: 耶穌對門徒說:聖神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說過的

一切。

 

我們正踏入耶穌復活期的最後三個星期;耶穌死了,我們

感到失落;耶穌復活了,我們感到驚喜;但是,耶穌自己

始終明白,祂的死亡和復活是    天父的旨意、

天父的救恩工程:「默西亞必需受這些苦難,才進入祂的

光榮」(路廿四26)。

耶穌一生兢兢業業、孳孳為善,祂的唯一心願就是承行

天父的旨意。為此,聖奧思定在復活節教導新領洗者跟隨

耶穌說:Dilige et quod vis fac!意思是「兢兢業業而後

行心所願」;不少人把這句話誤解為:Ama et fac quod

vis(愛而後為所欲為)!

其實,真愛,從來都不為所欲為。

在耶穌復活期的最後三個星期,讓我們一起思索耶穌進入

祂的光榮,也就是進入    天父內的生命。

丙年耶穌復活期最後三個主日的福音有著逐步發展的連貫

主題:首先是、耶穌到    天父那裏去(若十四28);其次

是、耶穌在    天父那裏(路廿四52);之後是、聖神降臨

節,屆時    天父要同耶穌一起派遣聖神來做我們的護慰者

(若十四16);沿著這條連貫主題的思路,這主日,我們

先默想和省思「耶穌到    天父那裏去」的意義。

在這主日的福音中,耶穌因為要到    天父那裏去;所以,

祂向我們說了告別的話。

告別,總會令人感到有些悲傷,讓人有點依依不捨。

有時候,在國際機場,我們會看到一些父母送孩子到國外

深造的場景:父母哭、孩子也哭,即使他們都知道去深造

的離別是件好事。

哭表示什麽呢?

表示掛慮,也是祝福,是雙方都要對方好好照顧自己;但

是,這告別的哭,總是很難與喜樂相連在一起。

當耶穌和門徒們告別時,他們都沒哭。

為什麽他們不哭呢?

耶穌不哭,是因為耶穌很清楚這離別的重要性,一如祂之

前「扳著臉,像一塊燧石」(依五十  7),「決意面朝耶

路撒冷走去」受苦難那樣(路九51);現在,祂也決意到

天父那裏去。

那麽,門徒們不哭,也是因為他們同樣明白這離別的重要

性嗎?

不是的,那是因為他們當時更本就不懂耶穌在說什麽。

「到    父那裏去」;是什麽東西啊?他們完全不懂。

等到他們懂得時,他們也不哭;因為那時,耶穌已經到了

天父那裏,而且,他們也都獲得了聖神的恩賜。

「到    父那裏去」,是一個動態的行程,一個從地上到天

上的行程;為耶穌來說,這是一個平安和喜樂的行程、一

個值得歡慶的喜事。

耶穌充滿平安,耶穌更要把祂的平安賜予我們,讓我們享

有祂的平安;耶穌要我們因祂的平安而平安。

怎麽說呢?

因為,耶穌這「去」,是去到    天父的愛和共融當中,是

去到完整和圓滿當中。

在希伯來文,「平安」的本意就是完整和圓滿;平安就是

處在完整和圓滿的境況,這種平安能包容一切。

愛和共融就是喜樂,喜樂也能包容一切;這包容一切的意

義就在於一個「大」字。耶穌說:「    父比我大;愛我的

人,我    父也必愛他」(若十四28,23)。

「    天父比耶穌大」,對於這句話,教會已經很清楚地定

斷說:它不可以在實體和性體上來解釋耶穌比    天父小、

比    天父低下;因為,耶穌和    天父擁有同等的

天主性。

耶穌並不是    天主的受造物,耶穌是    天主的兒子;

天父比耶穌大,是在位格上的大,耶穌需要    天父來達到

圓滿共融和愛的一體性。

大和愛是不可分隔的,大和愛必需常常同在,這就是我們

常說的大愛;這大愛就是能包容一切的    天主性。

因此,聖若望可以直接了當地說:「    天主是愛,那存留

在愛內的,就存留在    天主內,    天主也存留在他內」(

若壹四16);「凡有愛的,都是生於    天主,也認識

天主」(若壹四7)。

我們的愛必需參與    天主的大,才能成為大愛、真愛。

在這個「到    父那裏去」的動態行程中,耶穌也給我們指

出,愛本身動態的一面。

耶穌說的「我去」,指的是「我去愛」;耶穌說的「我還

要回來」,指的是「我還要回來愛」。

耶穌要我們以祂這種動態的愛來彼此相愛;所以,祂又說

:「如果,你們愛我,就該喜歡我到    父那裏去」(若十

四28),因為,只有當耶穌到    天父那裏去,祂對

天父的愛才能圓滿成全,祂才能圓滿地愛我們,並使我們

能夠因祂的愛而彼此相愛。

在這主日的第一篇讀經中,耶穌因「到    父那裏去」,為

我們成全的大愛,果然,具體地在基督徒團體中實現了。

這大愛開啟了宗徒們的眼睛,使他們看到外邦人與猶太人

之間實在並沒有任何區別,大家都同樣必需在基督內得救

:「我們信我們得救,是藉著主耶穌的恩寵,正和他們一

樣」(宗十五11)。

大家都該遵守同樣的生活規律:「戒食祭過邪神的食物、

血和窒死的牲畜,並戒避姦淫」(宗十五29)。

換句話說,只要避免違背信德和愛德的事,其他文化習俗

上的差異都可以在基督的大愛中得到接納和認同。

這主日的第二篇讀經繼續描述以基督大愛所建成的新耶路

撒冷城,「這聖城具有    天主的光榮,不需要太陽和月亮

光照;因為,有    天主的光榮照耀她」(默廿一11,23)

這裡所描述的聖城,其實,就是全體基督徒的團體,包括

猶太人和外邦人。這個同樣的事實,保祿以另一種方式予

以描述:「你們已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是聖徒的同胞、

是    天主的家人,已被建築在宗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且

,基督耶穌自己則是這建築物的角石,並且靠著祂,你們

也一同被建築,因著聖神,成為    天主的住所」(弗二19

 ~ 22)。

耶穌「到    父那裏去」,是我們平安和喜樂的保證;因為

,祂為我們成全了大愛,使我們成為    天主的家人、

天主大家庭的成員。

因此,讓我們祈求「到    父那裏去」的耶穌使我們對大愛

具有更敏銳的意識,也讓我們祈求耶穌賜予我們足夠的恩

寵,使我們能在    天主的大愛中彼此相愛;阿們。

                    ~張德福神父~      摘自      梵蒂岡廣播電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