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祈禱本身是一種神性力量,甚至能够解救罪大惡極的人,折斷不斷增長的罪惡鎖鏈。


五月十八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的周三公開接見活動中,教宗本篤十六世闡述上述思想


;他在要理講授中對聖祖亞巴郎的形象和他爲人類得救贖一再向   天主求情的作爲進行了反思


。教宗也請今天的城市及其居民向   天主開放自己,戰勝因沒有   天主的臨在而出現的焦慮。


教宗的要理講授既深入又打動人心,是從亞巴郎開始到耶穌爲止一段向   天主求情的祈禱力量


的歷史。他先概括了前兩個星期三默想以祈禱爲主題的新一輪要理講授的要點,即祈禱是一種


普遍現象,因爲它存在各種文化中。


之後,教宗又以猶太人偉大的聖祖【衆信徒之父】的一段插曲開始他的要理講授。


這段故事就是創世紀第十八章的叙述:   天主因索多瑪和哈摩辣兩城居民的罪惡,要摧毀這兩


座城市,亞巴郎在   天主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求情;他問   天主:『你真要將義人同惡


人一起消滅嗎?』要是其中至少還有五十位義人,正義的審判者豈能不赦免整座城呢?


教宗說,亞巴郎用這幾句話請求   天主需要避免立即處罰的行動;再說,亞巴郎用這種方式向


天主求救,並不只限於爲無罪的人求情,也爲所有的人。教宗說:『這樣做,把伸張正義的新


觀念做賭注,就是說,這個正義,不像世人所行的去懲罰有罪的人,它是一種不同的正義,是


天主的正義,它尋求善,以寬恕將罪人轉變、使他改過遷善、得救贖的方式,使正義得到伸張


。因此,亞巴郎用祈禱所呼求的不是一種純粹按獎賞來伸張的正義,而是救贖行動,不但使無


辜者得救,也讓不虔敬的人離開罪惡,使他們得到寬恕。』


亞巴郎的想法看上去好像自相矛盾,教宗認爲,可以概括一句話:不能把義人同罪人一樣對待


,因爲這樣做也是不公道的。教宗進一步指出:『要把罪人當做無罪的人看待,實行一種


【更高】的正義,提供給他們得救的可能性;因爲,要是做惡的人接受   天主的寬恕幷承認過


錯,讓自己得救贖,他們就不再繼續做惡,也就會成爲義人,不再有受懲罰的必要。』


天主的正義【更高一層】,因爲,   天主不是懲罰,是仁慈。亞巴朗知道這些,因此,


他不求   天主做相反他公義的事,而是【敲】   天主的心門,甚至在   天主仁慈的深淵下挖掘


,更加大膽地似乎在强求   天主救救索多瑪和哈摩辣,即使那裏還有十位義人;因爲,他知道


天主所願意的始終是救贖、給予生命、將惡轉爲善。


教宗說:『   天主的旨意是仁慈、愛和救贖;亞巴郎用自己祈禱的聲音爲   天主的旨意說話,


即   天主不願意摧毀,而是拯救索多瑪,賜予悔改的罪人生命。』


不幸的是,在索多瑪和哈摩辣連十位義人都沒有,最後,這兩座城市被摧毀。教宗說,


天主是聖善的;可是,他需要有一丁點善來拯救巨大的邪惡,就是人要從內心轉變,把仇恨


化爲愛、將報復化爲寬恕的善行,留出立足之地。


這段故事的結局是悲劇性的,要是爲救贖索多瑪和哈摩辣,只要有十位義人就行;那麽,爲


以後的耶路撒冷,正如耶肋米亞先知隨後預言的,只要有一位義人就能得救贖。


教宗說,從十位到一位,數字一再下降,   天主的仁慈也更加倍;儘管如此,


天主極豐富的仁慈也未能找到善的回應,耶路撒冷最後還是落在圍困的敵人手裏。教宗說:


『需要   天主自己成爲那位義人,這便是降生爲人的奧迹;爲能有一位義人,他甘願成爲血


肉之人、一位始終不變的義人、完美的無辜者,在十字架上爲整個世界帶來救贖,寬恕那些


【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的人,並且爲他們求情。


但願每個人的祈禱都能找到回應;願我們的各項轉求能得到完全應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