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信仰實踐的重要        ( 瑪二一 28-32 )


林思川神父


經文脈絡


瑪竇福音從第二十一章開始,直到福音結束,報導耶穌生命中最後幾日在耶路撒冷所經歷的


一切。敏感的讀者應該會發現,福音書中的氣氛越來越陰沈;耶穌和猶太領導階層間的衝突


越來越激烈,最後,終於導致耶穌的死亡。


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瑪二一1-11)之後,首先,清潔了聖殿(瑪二一12-13);司祭長和民


間長老遂質問他:「憑什麼權柄做這事?」


耶穌則反問他們:「若翰的洗禮是從那裏來的?」


由於,他們規避問題,答說不知道;因此,耶穌也未回答他們(瑪二一23-27)。


但是,接著,耶穌卻一連講了三個相當具有「挑釁」意味的比喻:「二子」(瑪二一28-32)


、「園戶」(瑪二一33-44)及「婚宴」的比喻(瑪二二1-14)。這些比喻一方面明顯地向


耶路撒冷的領導階層  ~ ~ 「司祭長和法利賽人」(瑪二一45)提出挑戰;另一方面,同時也


啟示了天國向罪人(瑪二一32)、外邦人(瑪二一43)、甚至一切人(瑪二二10)開放的


喜訊。我們將連續在三個主日的感恩禮中聆聽這些比喻,這個主日我們先介紹「二子」的比喻。


比喻的內容


這段經文分為兩部份,首先是比喻本身(瑪二一28-31a),是一個非常簡短的比喻,中文翻譯


的經文總共不到一百字。比喻述說一位父親要求他的兩個兒子到葡萄園去工作,第一個兒子答


應要去;第二個卻拒絕。比喻的核心內容在於二個兒子都改變了自己原來的主意,原本答應的


兒子沒有去;本來不願去的人卻實際上履行了父親的意願。


比喻的應用


經文的第二部份是耶穌對比喻的解釋(瑪二一31b-32),祂把這個比喻應用到二組不同的人身


上;一組是稅吏和娼妓,另一組是耶穌講述比喻現場直接的聽眾,也就是「司祭長和民間長老」


(瑪二一23),他們事實上是耶穌的敵人。


比喻的應用部份當然是預設了稅吏和娼妓們的悔改;由於,這個解釋是放在直接對話的脈絡中,


因此,耶穌並非只是指責其對手,而是願意同時藉著這比喻呼籲他們悔改。


比喻的社會生活背景


這個比喻和其他比喻一樣,都以日常生活為背景,相當符合耶穌講述比喻的風格。


第一個兒子答應父親的要求,相當符合猶太家庭中兒子服從父親的義務;事實上,他並未服從


,因此,是罪過。相反地,次子最初拒絕服從的罪過,卻經由實際地悔改行動補償了。


耶穌對聽眾所提出的問題:「誰履行了父親的意願?」其答案對一切人都是不言可喻的。


「相信」的意思


在這個比喻之前的經文和這個比喻的解釋中都提到洗者若翰,這個現象提醒讀者,應該在若翰


洗者的相關經文中更深入地了解這個比喻。瑪竇福音中並未明白把稅吏和娼妓標示為過去拒絕


天主旨意的人;但是,在這段經文中則清楚提及他們相信了若翰洗者的宣講。按照瑪竇福音整


體經文的意義,這個「相信」的意思是:接受並服從   天主的話,接受若翰施行的洗禮,並且


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瑪三8)。


「實踐」信仰的重要


福音中只有此處把娼妓和稅吏並列為惡名昭彰的罪人(參閱:瑪十10-11;十一19),他們由


於聽從若翰的宣講而悔改,因此,有份於   天主的國;那些不相信、不接受若翰宣講的人,則


被排除於天國之外。因此,所謂「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並非指時間上的先後


,好像那些耶穌講話的對象(你們)後來仍可進入天國一般。這句話事實上是一個評斷性的結


論:誰若不經由行動來滿全   天主的旨意,便必然被排斥於天國之外。


綜合反省:基督徒的「鏡子」


「若翰來到你們這裡履行了正義」,意思是若翰洗者在   天主前實行了正確的行動,並對其他


人宣講,要求他們悔改。耶穌承認這個義德(瑪十一7-11),並把自己置於其下(瑪三11),


所以,在若翰的道路之後,耶穌自己的道路也成為清晰可見的;誰拒絕若翰,便也正是相反


耶穌的訊息。因此,「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這句話,對一切基督徒而言都是一


個警惕、是一面嚴格審斷良心的鏡子。


比喻中的二個兒子,生動地反映出聆聽耶穌宣講的人所有的兩種態度;比喻的目的,則不僅在


於要求當時的聽眾,同時也要求今日的讀者悔改並實踐   天主的旨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uodegang 的頭像
    Guodegang

    郭德剛福傳中心

    Guode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