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教會議致 天主子民書
二零零八年十月廿四日星期五,世界主教會議第十二屆
大會結束之際,一致通過世界主教會議致 天主子民書 :
各位兄弟、姊妹,「願平安、愛德和信德,由
天主父和主耶穌基督賜予眾弟兄!願恩寵與那些以永恆
不變的愛愛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人同在!」
聖保祿以這熱切的致候總結他寫給厄弗所信友的信(弗
六23 ~ 24);齊集羅馬、出席由教宗本篤十六世主持的
世界主教會議第十二屆大會的教長們也以同樣的話開始
這封書函,致書給世界各地無數跟隨基督做門徒、繼續
以那永恆不變的愛去愛祂的人。
我們再以那古訓向他們介紹 天主聖言的聲音和光亮說
:「這話離你很近,就在你口裏、就在你心裏,使你遵
行」(申三十14)。
天主要親自對每一個人說:「人子,我向你說的一切話
,要聽到耳中、存在心裏」(則三10)。
我們要向大家介紹一個分四階段進行的屬靈旅程,由永
恆和無限的 天主開始,引領我們直抵家中及穿越城中
的大街小巷。
I. 聖言的聲音:啟示
1. 「 上主由火中對你們說話,你們聽到說話的聲音,
卻見不到什麼形狀;只有聲音」(申四12);梅瑟以這
話叫以色列人想起他們在乾旱荒涼的西乃曠野的經驗。
天主並沒有以任何形像、模樣或類似那金牛犢雕像的形
式,卻『只以說話的聲音自我顯現』。
在創造之初出現的,也是一個劃破空虛寂靜的聲音:「
在起初……; 天主說:有光!就有了光。
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就是 天主……萬物是藉著
祂造的;凡受造的,沒有一樣不是由祂造成的」(創一
1,3;若一 1,3)。
聖經以成文的方式「見証」著 天主的話,聖經是權威
性、歷史性和文學式的紀念,記錄了創造和拯救事件的
啟示;所以, 天主聖言先於並超越聖經,雖然後者也
是「 天主所默感的」,且包含著有效的 天主的話(
見弟後三16)。
為此,我們信仰的核心,並非只有一部經書,而是一個
救恩的歷史和耶穌基督這個人(詳述見下)、這個成了
血肉的 天主聖言和祂的歷史。
正因為 天主的話的領域包含並超越了聖經,所以,必
需有聖神恆常的臨在,把聖經讀者「引入一切真理」(
若十六13)。
這就是那偉大的聖傳,即那實在臨於教會內的「真理之
神」、聖經的守護者;這聖經藉教會的訓導,獲得真實
可靠的詮釋。
我們透過聖傳得以領悟、詮釋、傳遞和見証
天主的聖言;聖保祿在宣佈基督徒的原始信經時,承認
他「所傳授」的是自己由傳統「所領受」的(格前十五
3 ~ 5)。
II. 聖言的面貌:耶穌基督
4. 雖然,在希臘原文只用了三個基本的字:『Logos sarx
egheneto 聖言成了血肉』;但是,這不僅是若望福音序
言中(若一14)那充滿詩意和神學意味的傑作的高峰,
更是基督信仰本身的核心。
永恆的 天主聖言進入了時空,取了一個面貌和人性的
特徵,以致我們可跟來到耶路撒冷的希臘人一樣說:「
我們想見見耶穌」(若十二20 ~ 21),且能直接地親近
祂。
沒有面貌的說話,不算盡善盡美;因為,沒有完成圓滿
的交往,誠如約伯結束他那戲劇性的探索時所說的:「
以前,我只聽見了有關祢的事;現今,我親眼見了祢」
(約四十二 5)。
基督,是那與 天主同在的聖言,且就是 天主,『祂
就是那不可見的 天主的肖像,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
』(哥一15);但是,祂也是納匝肋人耶穌,曾經走遍
羅馬帝國一個偏遠行省的大街小巷,操持著一個當地的
語言,反映著猶太民族的特性和文化。
這位千真萬確的耶穌基督,是一位脆弱和有死的人,是
歷史及人性,卻也是榮耀、 天主性、奧秘:是祂把從
來沒有人見過的 天主啟示給我們(見若一18)。
天主子在那安葬墓中的遺體上依然是這樣,而且,祂的
復活正好是個生活和有效的見証。
III. 聖言的居所:教會
正如在舊約中,智慧在人間搭建了自己的居所、奠立於
七根石柱上(見箴九 1);同樣, 天主聖言在新約中
也有祂的居所:這就是教會,以耶路撒冷母教會為典範
,建立在伯多祿和宗徒們身上(見《教會憲章》13)。
今日,她仍透過與伯多祿繼位者共融的主教們繼續做
天主聖言的保管者、宣講者和詮釋者。
在宗徒大事錄中,路加描寫教會乃建基於四個支柱上:
「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
(宗二42)。
7. 首先就是宗徒的訓誨(didache),亦即宣講
天主聖言。
實在,保祿宗徒教導我們說:「信仰出於報道,報道出
於基督的命令」(羅十17)。
教會發出傳報者的聲音,向一切人做福音初傳(kerygma)
,即把耶穌在傳教之初所傳佈的向世人做最初和基本的
宣佈:「時期已滿, 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
從福音罷!」(谷一15)
8. 繼續就是擘餅;厄瑪烏的情景(見路二十四13 ~ 35)
再次成為一個典型,每日重演於我們的聖堂內;耶穌講
完有關梅瑟和先知後,來到餐桌前,擘開感恩祭的餅。
這就是 天主與祂的子民親密對話的時候,是藉基督寶
血完成新盟約的行動(見路二十二20),是聖言以自做
犧牲的身體充當我們食糧的至高行動,是教會生活和使
命的泉源和高峰。
9. 這聖言居所、教會精神建築的第三個支柱就是祈禱。
10. 我們來到支撐著教會、聖言居所的最後一個支柱:
友愛共融( koinonia ), 亦即基督徒的愛德(agape)。
在聖言的居所內,我們也遇到其他教會和團體的兄弟、
姊妹,彼此間雖仍有分歧,卻都與我們一樣尊敬和愛慕
天主的聖言;這是一個初步和真實合一的開始和泉源,
雖然,這合一尚未達到圓滿。
這聯繫應該不斷以共用聖經譯本、推廣聖經、合一聖經
祈禱、釋經對話、研究和比較不同聖經解釋、不同靈修
傳統上的價值交流、在一個俗化世界中共同宣講和見証
天主聖言等,予以強化。
IV. 聖言的道路:使命
「法律將出自熙雍, 上主的話將出自耶路撒冷」(依
二 3)。
人格化的 天主聖言由自己的家──聖殿中「出來」,
走遍世界各處的街道,為了與追尋真理、正義與和平而
展開世上旅程的各民族相遇。
實在,在今日俗化的城市中,在它的大街小巷裡,雖然
,無信和冷漠的人似乎居多,善彷彿受制於惡,巴比倫
像是打敗了耶路撒冷;然而,那裡卻隱藏著一個渴想、
一個希望的嫩芽、一個戰戰兢兢的期待。
就如我們在亞毛斯先知書中讀到的:「看,那些日子一
來臨,我必使饑餓臨於此地;不是對食物的饑餓、也不
是對水的飢渴,是對聽 上主的話的饑渴」(亞八11)
;教會的福傳使命,正是要回應這個饑渴。
復活的基督也向躊躇的宗徒呼籲,要他們離開受保護的
領域:「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教訓他們遵守我
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瑪二十八19 ~ 20)。
整部聖經都充斥著這樣的呼籲,叫人「不要緘默」、「
要大聲疾呼」、「要宣告這話,不論合時或不合時」,
要做打破冷漠、緘默的守衛等。
在我們面前敞開的大路,不僅是聖保祿或初期福傳者所
走過的,也是所有步他們後塵的傳教士,為走向遠方的
民族走過的。
11.「我在暗中給你們所說的,你們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報
告出來;你們由耳語所聽到的,要在屋頂上張揚出來」
(瑪十27);基督的這呼籲,在通訊聯繫網絡遍佈全球
的今日,有了一個嶄新的意義。
聖經的話,固然應以世上不同的語言,以出版的方式做
首次面世和推廣;聖經的說話也應透過電台、網際資訊
網絡、線上虛擬傳播頻道、光碟、數碼影碟、電子手帳
等方式迴響;它還應在電視和電影的螢幕上、書刊報章
上以及文化和社會活動上出現。
與傳統的相比,新的傳訊方式有其專用的表達法則;因
此,我們不但要在科技方面裝備自己,更要在文化上為
這任務做好準備。
在這個以電視為主要工具的圖像傳播時代,基督所喜用
的方式,今日仍很有意義和感召力。祂採用象徵、敘述
、舉例、日常經驗、比喻:「耶穌用比喻給群眾講解了
這一切;不用比喻,就不給他們講什麼」(瑪十三34)
耶穌在宣講天國時,從不對聽眾用含糊、抽象和縹緲的
言詞,都是以具體和腳踏實地的話來贏取他們,好能從
日常生活的事物開始,引導他們去領悟天國的啟示。
這樣一來,若望所載的一幕實在很有意義:「他們中有
些人願捉拿祂,但誰也沒有向祂下手。
差役回到司祭長和法利塞人那裡;司祭長和法利塞人問
他們說:『為什麼你們沒有把祂帶來?』
差役回答說:『從來沒有一個人如此講話,像這人講話
一樣』。」(若七44 ~ 46)
12. 基督走在我們城市的大街小巷,停在我們的家門前
說:「看,我立在門口敲門,誰若聽見我的聲音,給我
開門,我要進到他那裡,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
席」(默三20)。
家庭生活有其悲喜變化,應該讓 天主聖言進入這人類
基本空間內。
聖經充滿大大小小的家庭故事,聖詠作者生動地描寫一
位父親坐在桌前,被妻兒【像橄欖枝般】圍繞著;好一
幅寧謐、怡人的畫面(詠128)。
初期的基督徒團體也在家庭日常生活的環境中舉行他們
的禮儀,就如同以色列人在家中舉行逾越節慶典一樣(
見出十二21 ~ 27)。
天主聖言的傳遞正是透過代代相傳的方式進行;而且,
「父母便成了最先的信仰啟蒙導師」(《教會憲章》11)
聖詠作者又說:「凡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我們祖先
傳報給我們的,我們不願隱瞞他們的子孫;要將
上主的光榮和威能、祂所施展的奇蹟和異行,都要傳報
給後代的眾生。
他們生長後,也要告知後裔」(詠七十八3 ~ 4,6)。
所以,每個家庭都應該有自己的聖經,以實際和合宜的
形式保存著,誦讀它和用它來祈禱。
同時,家庭也要提供應用聖經來做祈禱教育、教理講授
和訓誨的方式和例子,好使青年與少女、老人與兒童(
詠一四八12)能聆聽、領悟、歌頌生活 天主的聖言。
尤其新的一代,小孩和青年人應獲得恰當和特定的教育
,又要借助與成年人的聚會和真實見証、朋輩的積極影
響和教會團體的陪伴,以開啟他們的明悟和心靈,去體
味基督的魅力。
13. 在撒種者的比喻裡,耶穌提醒我們,世上也有乾旱
、多石和荊棘叢生的土地(見瑪十三3 ~ 7);涉足世途
的人都會發現,在貧民窟中充斥著痛苦和貧乏、屈辱和
迫害、忽視和窮困、肉體及精神上的病患和孤獨。
路上的石頭,往往沾滿了戰爭和暴力的鮮血;在權貴的
大宅裡,腐敗結上不義。
因忠於自己良心和信仰,卻遭受迫害的人,發出他們的
呼喊。
有人被生命上的危機所捲去;也有心靈失去任何意義,
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價值。
「世人的生存,只是一口呵噓;人生實如泡影」(詠三
十九6 ~ 7),許多人感到 天主對他們緘默不語,
天主像似不在及不關心:「 上主,你把我全然遺忘,
要到何時? 上主,祢掩面而不顧我,要到何時?」
(詠十三 2)。
最後,眾人還要面對死亡的奧秘。
這股由地下上升高天的巨大痛苦嗟歎,不停地在聖經中
出現,正好表達出一個歷史和入世的信仰。
我們只要想想聖經中充滿暴力和迫害的篇章,約伯辛酸
和不斷地呼喊,懇切哀禱的聖詠,訓道篇作者心靈上所
經歷的微妙內心危機,先知們對社會不義的嚴厲譴責,
便可見一斑。
在記載人類起源的創世紀基本經文中(第三章),對那
極富破壞性的原罪的譴責是毫無保留的。
實在,「惡的奧秘」存在並行動於歷史中;但是,
天主聖言卻揭開了它的奧秘,並確保在基督內善必勝惡。
在聖經中,基督的形像尤其佔有重要地位,祂展開自己
的公開任務時,向世上卑微的人宣告一個希望:「
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祂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
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
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 上主恩慈之年」(路四18
~ 19)。
祂的雙手重覆放在患病或受感染的人身上,祂宣講正義
,鼓勵不幸的人、寬恕罪人。
最後,祂還謙抑自下,捨棄自己的光榮,「使自己空虛
,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祂貶抑自己,聽命
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7 ~ 8)。
祂這樣嘗到了死亡的怕懼 : 「我 父!若是可能,就讓
這杯離開我罷!」
經歷了孤獨和被遺棄及被友人出賣,陷入最殘酷的十字
架苦刑的黑夜中,甚至,嘗到 父沉默的黑暗 : 「我的
天主、我的 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並到達了每
個人最後的深淵、即死亡的深淵 : 「祂大喊一聲,就斷
了氣」。
我們實在可套用依撒意亞論 上主僕人的話在祂身上:
「祂真是個苦人,熟悉病苦」(依五十三 3)。
然而,即使在大限之時,祂仍不失為 天主子;祂藉愛
的團結和自我犧牲,在人類的極限和邪惡中,播下
天主生命的種子、一個解放和救恩的開始。
祂把自己賜給我們,令祂曾承受和經歷過的痛苦和死亡
帶來救贖,為我們打開了復活的曙光。
於是,信友便有了宣告帶來希望的 天主聖言的使命,
透過與窮人和受苦者甘苦與共;透過祂對天國信仰的見
証、即那真理和生命、聖德和恩寵、正義、仁愛及和平
的王國,透過充滿愛心的關懷,這愛不判斷、不定罪,
只會支持、光照、安慰和寬恕,全按照基督的話而行:
「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
安息」(瑪十一28)。
14. 在世界的路上, 天主聖言為我們基督信徒製造了
與猶太民族頻密交往的機會,藉著對舊約聖經的共同承
認和熱愛,我們與這民族有著密切的聯繫;更由於「
基督按血統說,也是從他們來的」(羅九 5)。
希伯來聖經的全部經文都揭示了 天主和人的奧秘,啟
示了反省和倫理的寶庫,記載了救恩史的歷程,直至它
的圓滿實現,有力地說明了 天主聖言體現於人世事物
中。
舊約讓我們徹底領悟基督的形像,祂曾聲明說自己來到
: 「不是為廢除法律或先知,是為成全」(瑪五17)。
舊約,是我們與選民對話的途徑,他們曾由 天主接受
了「義子的名分、光榮、盟約、法律、禮儀以及恩許」
(羅九 4),又讓我們以豐富的猶太釋經傳統充實我們
對聖經的詮釋。
「我的百姓埃及、我雙手的工程亞述、我的嗣業以色列
,是應受祝福的!」(依十九25)。
天主張開祂的祝福大衣,保佑地上一切的民族,祂切望
「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二 4)。
我們基督信徒在世界的路上也受到邀請,在避免陷入混
淆和貶抑自身屬靈特性的宗教混合主義的前提下,以互
相尊重的態度與其他宗教人士進行對話,由伊斯蘭教開
始,他們都是忠實聆聽和實踐其神聖典籍訓示的,而且
,他們按傳統接納了無數聖經人物、象徵和主題,給我
們見証了對唯一真神的至誠信仰,這真神是充滿仁慈、
憐憫的,又是萬有的創造者和人類的審判者。
基督信徒還與東方的偉大宗教傳統有些共同的理念,舉
例說,佛教的神聖典籍教導我們要尊重生命、靜觀、靜
默、簡樸和捨棄。
又如印度教推崇神聖事物的意義、祭獻、朝聖、齋戒和
神聖象徵。
或如孔教教導智慧、家庭及社會的倫常價值。
其他的傳統宗教也有其精神價值,表現在儀式和口傳文
化中;對於他們,我們也表現出真切的關注,並與他們
進行懷著敬意的對話。
對於那些不信 天主,卻設法「履行正義、愛好慈善、
虛心生活」(米六 8)的人,我們也應該與他們合作,
共同達致一個更公義及和平的世界,並在與他們對話時
,做出我們對 天主聖言的真實見証,向他們揭示真理
和愛的更新更高的境界。
15. 若望保祿二世在他致藝術工作者的信中(1999年)
提到:「聖經成了一種『龐大詞彙』(克洛岱爾 Paul
Claudel)和『圖像集』(夏加爾Marc Chagall),被基督
徒藝術所取用」。
歌德(Goethe)也深信,福音才是「歐洲的母語」。
許多人都認為,聖經是全球文化的「大經典」:藝術家
的畫筆從聖經色彩繽紛的故事、象徵和人物中汲取靈感
;音樂家以聖經章節,尤其是聖詠,譜出他們的和諧音
樂;歷代作者以那些古老的聖經故事做為生活上的比喻
;詩人們探討聖經中的精神奧秘、無限、惡、生死等問
題,多次更運用聖經中的詩境;思想家、科學家及社會
本身,也多次引用了聖經的精神和倫理概念(如十誡)
;雖然,有時只是為反對它。
即使,有時,聖經中的形象或思想受到人的歪曲;但是
,人們仍承認它是組成我們文明的和不可或缺的元素。
聖經也教導我們美學之路( via pulchritudinis ),即透過
美麗的事物,領悟和達至 天主(詠四十七 8 邀請我們
要「以藝術讚揚 天主」)。
為此,聖經不僅對信徒,而且,對眾人也是必需的,以
發現各種不同文化表述的真正含義,尤其,為找出我們
自己的歷史、文化、人性和靈性身分。
在聖經內有我們高貴的根源,藉著聖經,我們可以毫無
自卑感地向其他文明和文化表現出自己所承受的尊貴遺
產。
因此,聖經在這美及人性和文化豐富碩果的非常特點下
,應備受眾人所認識和研究。
不過,套用保祿意義深長的一個圖像來說,
天主的話「是絕對束縛不住的」(弟後二 9),絕不會
被規限於某一個文化內。
相反的,它渴望超越界限;保祿宗徒正是一位卓越的建
構者,使聖經的訊息植根於新文化的方位上。
這也是今日教會透過微妙又必需的過程所應做的,教宗
本篤十六世的訓導給了這任務一個強大的動力。
教會應使 天主聖言滲透各文化中,並以各文化的詞彙
、概念、象徵和宗教傳統表達出來;但是,它必需保持
其內容的真正本質,提防和制止任何變質的危險。
教會必需把 天主聖言向其他文化提出的價值發揚光大
,好使這些文化藉此獲得淨化和變得更豐饒;正如教宗
若望保祿二世在他一九八 0 年的非洲之旅上對肯尼亞全
體主教所說的:「當一個文化經福音轉化和重生後,在
其固有傳統中產生生活、禮儀慶典和基督思想的原創表
述時,本位化才真正反映出聖言降生的奧蹟」。
結論
「我聽見那從天上來的聲音又對我說道:『你去,從那
踏著海和踏著地的天使手中取過那卷展開的小書來!』
……那位天使就對我說:『你拿去、吞下它罷!它必使
你肚子發苦;但是,在你的嘴裏卻甘甜如蜜』。
我就從天使手中接過那卷小書來,吞下它;果然,它在
我嘴裏甘甜如蜜;但是,我一吃下去,我的肚子就苦起
來了」(默十8 ~ 10)。
各位世上的兄弟、姊妹,讓我們接受這邀請,讓我們走
近 天主聖言的餐桌,好使我們得到滋養;不但靠食物
,而且也靠 上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生活(申八 3;
瑪四 4)。正如一位基督文化中的重要人物所說的:「
聖經有適合的章節去安慰在各種境況下的人,也有適合
的章節去警告在各種境況下的人」(帕斯卡 B. Pascal,
Pensees,n. 532 ed. Brunschvicg)。
『 天主的話,實在比蜂密、比蜂巢的流汁更要甘甜』
(詠十九11),它是「步履前的靈燈、路途上的光明」
(詠一一九 105 );但是,它也「像火、像擊碎巖石的
鐵鎚」(耶二十三29)。
天主的話好像雨水灌溉大地,使之發芽生長,甚至,令
我們精神上枯乾的沙漠鮮花怒放(見依五十五10 ~ 11)
;但是,它也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
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
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希四12)。
我們也熱切地轉向一切學者、傳道員和所有服務
天主聖言的人,為了他們珍貴和重要的服務,表達出我
們最深切和真摰的謝忱。
我們也轉向那些為了 天主聖言及為了給主耶穌做見証
卻受迫害的兄弟、姊妹(見默六 9),他們的見証和殉
道行為給我們述說了「聖言的力量」(羅一16),這聖
言就是他們的信德、望德和對主對人的愛德的根源。
現在,讓我們一起靜默,好能有效聆聽 天主的話,並
在聆聽後繼續保持靜默,好讓 天主的話繼續存留、生
活及對我們說話。
每日清晨,我們要讓它迴響,好使第一句話來自
天主;每日傍晚,也讓它在我們心中迴響,好使每天的
最後一句話也來自 天主。
親愛的兄弟、姊妹,「同我在一起的弟兄都問候你們,
請問候那些在信德內愛我們的弟兄;願恩寵與你們眾人
同在!」(鐸三15)